content

奶農倒奶:大自然的終極報復(圖)

 2015-01-13 09:10 桌面版 简体 打賞 1
    小字

【看中國2015年01月13日訊】近來,國內中小規模奶牛養殖戶倒奶、殺牛現象頻發,農業部不得不緊急出面遏制,並於1月8日發文聲稱要採取措施幫助奶農協調處理賣奶難問題。如果在80年代讀過中國大學的《政治經濟學》教科書,就會知道,這種將牛奶倒進大海、河流,是「資本主義經濟危機的必然產物」。這種「資本主義生產過剩的危機」為何會出現在「特色社會主義」的中國,尤其是發生在號稱「中國高端乳業發展的黃金時期」,背後值得說道的東西太多了。

外國奶粉為何總是打敗中國奶粉?

倒奶危機幾乎是在毫無知覺的情況下來臨的,因為2014年是「中國乳業市場政策落地最多的一年」,無論是乳業行內專家預測,還是媒體報導,都說中國乳業進入發展的黃金時期,還有好幾年的運勢。不料到了第四季度,國內乳業卻迎來了「寒冬」之說,奶價從2013年的6元/公斤「跳水」到2014年9月的3.9元/公斤。部分乳企虧損額加大,一些奶農向乳品企業交售鮮奶卻遭拒收,最後奶農只能拋棄鮮奶,殺牛關張。就這樣,「萬惡的資本主義生產過剩現象」居然出現在社會主義中國。

業內人士對此次奶農倒奶的原因多方分析,最終都將矛頭指向奶價下調和進口乳製品的增加,導致國產奶粉無法在價格上與外國奶粉競爭。據乳業人士分析,國內奶粉生產成本遠高於外國奶粉。紐西蘭原料奶價格非常低,1噸2.1萬或2.2萬,而在中國每噸至少3.5萬以上;成本和價格懸殊,使得很多中國乳製品企業減少收購國產鮮乳。

市場競爭一是價格的競爭,二是質量的競爭,但這兩點恰好是中國國產乳製品的軟肋。中國國產乳製品業能做大,主要是依靠政府政策的保護。

中國奶粉生產有兩大先天不足

中國對外開放之初,曾成功運用國際分工的「比較成本理論」,引進大量綠地投資,利用中國的土地價格低廉與勞工價格相對便宜的優勢,讓自己成長為「世界工廠」並長達十年之久。但在發展乳業上,中國卻完全沒考慮比較成本理論,不顧本國條件,硬用政策餵大國產乳業。

2008年三鹿奶粉貽害結石寶寶一案被揭露出來之後,舉國同憤。有人提出一個問題:今天我們中國衛星、太空梭都上了天,為何就生產不出合格的奶粉?

在環環追索之下,奶粉生產商指出牛奶不合格是奶農在原料裡摻假所致;奶農呼冤,說絕對沒摻假,都是飼料惹的禍;飼料問題就引出一個中國政府最不願意提及的話題,即土地污染。王歧山任副總理時,2011年在出席兩會時說過一段著名的話,說以前中國人是吃不飽飯,「結果現在很慚愧啊,剛吃飽,就出現了食品安全的問題」。

導致食品安全的原因很複雜,據專家們指出的原因,我將其總結為一種「人人害我,我害人人」的互害結構。互害過程大致如下:

一是企業本身的責任,如在在奶粉中加入三聚氰胺,食品中加入色素、蘇丹紅等各種添加劑。

二是食品原料受到污染。這裡又分為兩種情況,第一類是生產加工過程中的人為污染,比如蔬菜種植過程中過度投放農藥,木耳加工成乾貨時使用硫酸銅,養殖業大量使用各種抗生素、激素等。日本進口中國的毒餃子事件,就是河北天洋食品廠用來生產餃子的原料含有劇毒農藥甲胺磷殘留物。第二類則是因土地受到嚴重污染,生長於其上的農產品含有各種致癌物質。目前中國受鎘、砷、鉻、鉛等重金屬污染的耕地面積近3億畝,約佔耕地總面積的1/5。這種重金屬污染土地上產出的農產品會形成各種致癌物質。

不少中國奶牛從出生之日始,就食用上述各種原因造成的污染飼料,不可能產出合格的奶。雀巢等外國品牌凡在中國就地生產(即貼牌生產),由於奶源與中國廠商相同,奶粉也有質量問題。

本應成為奶牛樂園的內蒙古大草原,早因過度放牧而嚴重退化,目前內蒙古退化草地面積已達3867萬公頃,佔可利用草原的60%以上,鄂爾多斯草原的退化面積更是高達68%以上。

這種在污染土地上依靠人工種植牧草而成長的奶業,本身就先天不足,很難與外國奶粉競爭。

中國奶製品業:扶不起的「阿斗」

2008年9月三聚氰胺事件爆發,給中國乳製品行業帶來重創。但中國政府幾乎未曾認真反思國產乳業的問題,反而加大扶持國產乳業的政策。兩個月之後,國家發改委等13個部門制定的《奶業整頓和振興規劃綱要》出臺,宣布對乳製品生產企業給予金融和財政政策支持,並制定了奶源基地建設扶持政策。此後,每年都有扶持國產乳業的政策出臺,全國奶業生產形勢發生了重大轉變,有專家總結道,從2000年到2013年,以三鹿奶粉事件爆發的2008年為轉折點,中國奶類總產量連續跨越了1千萬噸、2千萬噸、3千萬噸的大關,散養戶大量退出,產業素質從分散型向規模集約型轉變。

針對市場上的問題奶粉和消費者對國產奶粉質量的質疑,中國的政府部門不是加強對本國奶製品企業的質量把關, 反而大抓外國品牌奶粉的質量問題:2008年美讚臣被檢出三聚氰胺,2009年多美滋被疑遭受三聚氰胺污染,2011年美素、雅培、多美滋發生活蟲事件,2013年紐西蘭乳品的「肉毒桿菌」事件等等,每次事件都讓這些外國奶粉生產廠家付出巨額罰款,並蒙上惡名。到了2013年,為了配合政府傾資300億推動的乳業重組計畫,央視與《人民日報》乾脆親自上陣,發表《貼牌洋奶粉何以大行其道》,稱「目前市場上100多個洋奶粉品牌有八成是國內企業‘貼牌’生產,企業花5100元就可貼紐西蘭奶粉商標,1萬多元就可擁有一個原產地紐西蘭的品牌,……這些‘貼牌’洋奶粉渾水摸魚,質量沒保證」。

在對外國奶粉廠商實施重懲與信譽摧毀這種雙管齊下的打擊之後,中國奶業迎來了2014年的「黃金髮展期」,同年7月,伊利躋身2014全球乳業10強, 取得亞洲乳企最高排名,中國媒體宣稱「中國將改寫全球乳業格局。」

問題在於,政府可以不計成本大力扶持本國產業,卻無法改變國內消費者對國產奶粉質量問題的擔憂。國產奶粉即使低價營銷,也難與外國品牌奶粉一爭雌雄,即使外國品牌奶粉頻陷質量醜聞,在中國市場上仍然深受歡迎。部分對貼牌生產的外國奶粉產生懷疑的中國人,開始在全球範圍採購奶粉,最終形成一條全球蒐集奶粉的商業鏈條(見《奶粉世界地圖》),引發多國商家限購。

為保證政治上層的食品安全,中國有食品特供製度。為了保證政治上層能飲上安全的鮮奶,中國大量進口供牛食用的牧草,比如在美國加州大量進口紫苜蓿,由於紫苜蓿需要大量水澆灌,每到天旱,就引起當地激烈爭論,反對向中國出口牧草。

綜上所述,中國奶農目前的困境,來源於大自然的終極報復:一是中國的環境嚴重污染,尤其是土地污染與水污染最後必然傳導至牧草,由此引起奶粉生產的不安全;二是草原嚴重退化,導致中國餵養奶牛的生產成本太高。生產成本太高通過政府補貼扶持可以在短時間內與外商競爭,但勢難長久維持。所謂奶粉安全問題更是直接影響到消費者信心,不能保證市場佔有率的穩定長久。這種由政府扶植起來的行業缺乏競爭力。因此,今後中國奶業的發展,最好還是讓市場主導。

(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
来源:美國之音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看中國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本文短網址: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分享到: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評論

暢所欲言,各抒己見,理性交流,拒絕謾罵。

留言分頁:
分頁: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