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另一半是ABC:少一點期待多一份滿足

我是在國內本科畢業才來到澳洲留學的人,而我的他是土著島出生白人國長大的半典型中國人,慣稱ABC。ABC的最大優點是他們思想比較簡單,說話直接,無需猜度,對不喜歡的東西會婉言拒絕,認定了對象就表現得一往情深,宛然一個經濟適用男的樣子,既像西方男人一樣彬彬有禮,又承繼了中國男人勤勞大方的傳統美德。儘管如此,但相處下來,在某些方面他還是跟我期待的不大一樣:

開始我以為,跟他一起至少可以提高語言水平,或者幫忙改改作業裡的語法錯誤。

後來,我發現跟一個稍微能聽懂一些中文的ABC談戀愛,跟學好英文沒有太大關係:第一,為表雙方地位對等,我們交流時一般是他說英文,我說中文,誰也不用遷就誰。第二,所謂的「練習口語」,不到三句他就開始糾正我,不到五句就開始笑話我,不到十句就得開始學我說廣東話式英文了!這時,我毅然選擇放棄,因為受不了被打擊,人家本來自我感覺良好的,在外面跟老外也「暢通無阻」,何必委屈自己!第三,寫完個作業,想讓他幫忙改改,他看半天之後,說「很好」!然後我發現天天說英文的人,寫作和詞彙不見得就准比留學生的好,正如天天說中文的我們,也不是每個人的語文都能拿90分。

開始我以為,跟他一起至少可以多認識一些年齡相符的老外,多交朋友可以更融入這個社會。

後來,我不得不相信「物以類聚」這客觀真理的普遍存在性,他的朋友都是ABC,從幼兒園同學到現在一起工作的同事,沒有一個老外能真正成為他打遊戲,聊天,聚會,吃飯的朋友。而且,參加工作後,他僅有的幾個好朋友也不是經常見面,更不能指望他能介紹我認識新朋友了。

開始我以為,跟他一起,作為本地人的他會給我許多新鮮感,帶我周圍吃好吃的,玩好玩的。

後來,我發現也許摩羯座的ABC多屬悶騷型,他的口味他的生活方式基本上都是一成不變的。例子一:他鍾情於某家連鎖奶茶店,在它們開業到逐漸衰落的差不多10年裡,他幾乎每天一杯,而且每次都是葡萄綠茶。例子二:他衣服的風格也十年如一,看到特別喜歡的會同一款買齊2個顏色。例子三,他之前沒有吃過的東西,堅決不會試,例如芒果,香蕉,咖啡,雞爪。他的這些行為沒有應該不應該可言,只能說在悉尼長大的就不見得是「悉尼通」,除了指望他帶我去beach walk和bush walk,其它的吃喝玩樂好去處還是刷微博找找吧。

我和他的文化差異極大,用他的話概括是「最討厭不會說英文的中國人」,用我的話概括是「最討厭不會說中國話的中國人」。所以,他的幽默我反應不過來,我的笑點他也聽不懂。

跟很多人一樣,我發現自己出國之後好像特別愛國,看到跟國家榮辱有關的新聞會激動好一陣子,每每至此,他事不關己的中立態度總是讓人很惱火,讓我忍不住去灌輸愛國教育。然後分歧就來了,一個接受了中國教育20年的人,和一個連中文字都不認的人,竟在無謂地爭辯國家大事!無數次的爭吵之後,我終於想通了,既然成長的社會環境和接受的教育不一樣,就算他跟我同仇敵愾或者喜極而泣也都是敷衍我的。相隔半個地球的人有緣走在一起,本來就沒有政治抱負,更不會因為一時的喜惡有什麼極端的舉動,過的是勞動人民的平凡日子,真沒必要因為這些傷感情。再有碰到激動的時刻,發個微信去朋友圈,跟大家分享得了。

沒有相同的文化教育,共同話題其實也不多。所謂共同話題主要來源於對對方最初的好奇感而已,很快就在熱戀階段聊到盡頭。往後的平淡生活裡,他的電腦遊戲我看不懂,我看中國連續劇他聽不懂,他習慣讀BBC新聞,我愛刷微博,他愛逛電子產品區,我只逛女裝區;他看冒險劇科幻片,我卻喜歡感人愛情片……

既然缺乏共同話題,那就只能創造共同話題了,或者說是創造共同經歷和共同回憶。也許,這就所謂的愛情需要經營吧。這些年,我們一直像熱戀情侶那樣,吃飯,逛街,看電影,假期出外遊玩,踏遍遊客們去的所謂景點,也熱衷於本地的主流娛樂活動各種上山下海。婚後的3年,我們依然延續著這些行為:去了無數次環形碼頭和岩石區,每次去總要拿著大相機和小手機這裡看看那裡拍拍,百分百的遊客樣。他能說的比較像樣的中文不多,前不久在海邊吹風時說了一句讓我感觸很深的話:我們會一直做這些無聊的事情到老嗎?

在跟他相處的日子裡,我發現不同的興趣愛好和思想差異不應該是情人間矛盾的源頭,而是培養理解接納和互相尊重的過程。因為我們都不完美,少一點期待,多一份滿足。

本文留言

近期讀者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