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養五臟六腑!手掌穴位一次搞定(組圖)
雙手沒事做,只能轉筆、折手指、咬指甲?其實趁空檔按按手,不僅能讓精神變好,還能保養五臟六腑、促進健康。
網路擷圖
「腰酸背痛得完全坐不住。」、「老是疲憊不堪,動不動就覺得累。」、「腦袋糊得像團爛泥,擠不出任何新點子。」……相信這是不少上班族共同的心聲,「壓力太大、體力變差、老了吧!」我們默默在心裏歸納出這些答案。
那其實是內臟衰弱的警訊,臺灣前臺北市中醫師公會理事長、名中醫陳旺全一語道破。
中醫的五臟六腑指的是心、肝、脾、肺、腎;膽囊、胃、小腸、大腸、膀胱、管轄心血管循環的心包,加上主掌內分泌系統的三焦,合稱十二臟腑,而連結臟腑的情報系統就是負責輸送「氣」(能量)、「血」(滋養物質)的十二條經絡。
陳醫師解釋,一旦經絡堵塞、氣血受阻,內臟就會失衡,身體自然不適,長期累積就成了疾病。這也是為什麼有人平常看起來還好,卻突然內臟衰竭而死,可見保持經絡暢通是維持機腑機能的重要關鍵。
十指連心。人體十二經脈的起點或終點都在身體末梢,其中六條走到雙手,停在十根指頭,打開手心有三條陰經走到大姆指、中指、小姆指;翻到手背則有三條陽經走到食指、無名指、小姆指,而另外六條通達腳趾的經脈也可以透過相似的經氣,在手上得到表裡的對應。精通穴位、人稱陳兩針的林口長庚醫院中醫部針傷科主治醫師陳玉升娓娓道來。
的確,雙手匯通全身經脈,翻開記事本後面密密麻麻的手部穴點陣圖便可略知一二,既然雙手與五臟六腑密切連結,我們其實可以不用等到頭痛、胃痛、肚子痛……等身體不舒服的時候再頭昏眼花的比對著穴點陣圖,而是從平常就開始捏捏手保健康。
開井穴,調節五臟六腑
如果雙手是能一窺健康的門戶,那位於手足之端、也就是經脈終始點的井穴,就是身體與外界溝通的窗口,陳玉升形容。
《黃帝內經.靈樞》將井穴喻為水之源頭,是精氣所出的部位,對於調節臟腑、氣血、經脈之氣有相當重要的作用。
裡頭也提到,「病在髒者取之井」。顯見,透過井穴,可以治療相應臟腑的疾病。
網路擷圖
循著連接手指的六條經絡及其相應經氣:
1.大拇指的少商穴對應肺、脾;
2.食指的商陽穴對應大腸、胃;
3.中指的中衝穴對應心包、肝;
4.無名指的關衝穴對應三焦、膽;
5.小指的少澤穴對應心、腎;
6.少衝穴對應小腸、膀胱。
井穴有清熱、醒腦、安神的作用,平時醫師會借由放血、針灸達到治療效果,陳玉升則建議,一般民眾平時可以透過井穴按摩來保養身體,精神不濟時,開過十指井穴也能活絡臟腑、重拾元氣。
開井穴依序是,按壓手指第一個指節以上的指甲兩側,然後再捏緊指甲上下方的指頭,一指大概20秒,十指開過只需要三分多鐘,就能有效刺激。
此外,指節上也有直接對應五臟六腑的穴位,陳旺全建議,平常空閑時按一按、或用桌上的熱水杯熱敷,也能讓身心更為舒暢。
按壓食指下的第二掌骨側,速診全身
除了平時的保養,我們其實也可以從手部窺見身體的健康狀況。
陳旺全提及,他的臨床經驗歸納,有心血管疾病的患者,多半有不明原因的頸部酸痛、喉嚨痛、胸痛、胃痛,甚至小指內側、靠近無名指的整條手少陰心經會麻、有緊縮感,所以問診時就會特別留意。
然而,一般人對經絡循行以及相關症狀的對應並不熟悉,因此,中國全息生物學創始人張穎清提出的第二掌骨側速診法,倒成了方便民眾留意自己身體哪個部位可能出問題的參考。
網路擷圖
全息指的是人體的縮影
張穎清提出,食指下的第二掌骨直接對應全身,從最靠近指尖的位置算起,分別對到:頭、頸、上肢、肺心、肝、胃、十二指腸、腎、腰、下腹、腿足,堪稱是人體縮小版。
為了示範,陳玉升將我的虎口朝上,用拇指從頭到尾按壓近虎口的第二掌骨側,前半段沒有特別的感覺,但中後段卻出現明顯異於前端的酸、脹、痛感,到了尾端又還好,陳醫師詢問是否有腸胃、腰部、婦科方面問題,細想,平常確實有腰痛的毛病,而且當天還鬧肚子,看來是有幾分準確。
雖無法直接確認身體哪裡出問題,不過倒是個做為參考的警訊。張穎清提出,同手對應身體同側,頭部則相反,每天建議按壓2∼3次做為保健,可在痛點稍做停留,有益對應器官。
捏捏手有益無害。只要把平常轉筆、折手指、撕手皮、咬指甲的時間留下來,偶爾關照一下雙手,還能促進健康呢!
不過陳旺全提醒,局部有出血、皮膚病的人要避開傷口,糖尿病患者感覺神經反應遲緩,小心別太用力壓破皮膚,而孕婦也不建議亂按,以免按錯穴位造成子宮收縮、導致流產。陳玉升也特別叮嚀,一旦身體很不舒服,還是要透過專業醫師望聞問切找出病因,捏手指並不能達到治病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