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加頂級私校限制亞裔的原因(圖)

亞裔要進入美國頂級私立大學,SAT成績得比白人學生高140分,比西裔高270分,比非裔高450分。2008年,哈佛SAT高分申請者中,50%以上是亞裔,但當年亞裔新生的比例僅17%。20年來,亞裔人口增長了一倍,但這個比例卻一直變化不大。

在加拿大,頂級私立高中不願招收華人學生。很多華人子弟在等待名單(Waiting List)上一等再等,杳無音信。頂級私立高中的招生人員私下裡說,我們有的是生源,不需要華人學生。

為什麼會出現這種現象?要如何改變呢?

本土主義

我們華人的處境和100年前的猶太人相似。1900年,猶太人在哈佛新生中佔7%,到了1922年,達到近22%。當時的哈佛校長洛威爾(A. Lawrence Lowell)給猶太人設了一個上限:15%,受到教職工的反對。於是,哈佛招生委員會開始利用「個性」等含糊標準來限制猶太人。今天,猶太人已經打破了這個限制,他們佔美國人口不足2%,但在名校的教授和學生都穩定在20%以上,猶太人在政治、經濟、文化方面都有舉足輕重的地位。他們是怎樣做到的呢?

捐款意識

以哈佛為例,平均年經費23億美元,2009年,哈佛學費收入不足10億,還發放了4億多獎學金,其餘差額來自捐款和投資。越是頂級私校,經費中捐款所佔比例越大。要維持優秀的師資,一流的教學環境,前沿的設備,都需要金錢作後盾。

華人的捐款意識薄弱,認為已經交了學費,為什麼還要額外捐款?要知道,公校的經費主要來自於納稅人的稅款。而私校的經濟來源除了學費,更依賴於家長和畢業生的捐款。

戰後猶太人不再受名校歧視,重要原因之一是:他們出錢出力不僅捐款,還注資名校,成為校董。他們甚至創辦布蘭迪斯大學(Brandeis University),從短期看,向學校注資,個人的收益不大,但對於整個族裔的未來,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2014年9月,香港陳曾熙家族捐款3.5億美元,成為哈佛創校以來金額最大的單筆捐贈,對華人的形象有著非常正面的作用。

但是,大部分華人還是不愛捐款。在中共建國後,消滅私有制,很多事情都通過強制完成。筆者認識的一位中專院校校長,他曾負擔11個貧困兒童的學雜費,連續10年為當地修建鐵路「捐款」,而這些是直接從工資裡扣,比例也是按級別定好的,沒有「自願」這一說。所以,往往大陸華人習慣了「強制」,對國外這種約定俗成「自覺自願」的捐款文化「水土不服」,或根本意識不到。加上中國紅十字會的醜聞,華人很擔心自己的捐款,成為某人的名包、名表、名車。事實上,北美的絕大多數慈善機構和私立學校有嚴格的規章制度和監督機制。

回饋社會的基因

名校的錄取名額是一種稀缺商品,必然牽涉到不同價值觀的權衡。哈佛注重招收校友子女,佔學生人數的12%,因為校友給了哈佛繼續生存和發展的大量捐款,而捐款體現了家長回饋社會的基因,這種基因會陪伴學校代代相傳。

社區服務

大陸的孩子玩命做題、拼補習班,畢業後除了做題特棒,收拾家務、孝敬父母都不會。身在海外的華人,多數已認識到這個弊端,但在那部大機器中轉得久了,一時難以擺脫慣性。來到加拿大,很多華人學生和家長對社區服務漠不關心,認為只要學習好就行了,也不喜捐款,造成一些私立高中在無可奈何的情況下,不願再招收華人學生。美國華人比較早認識到社區服務的重要性,做得好些。

個人特質

華人被名校拒絕的理由之一是缺乏特色,千人一面,彼此之間沒有區別,彷彿是一個機器裡切出的餅乾,大同小異。為什麼會這樣?

「個人特質」在大陸被視為「雜草」,被政治運動、思想教育課、標準答案等修剪殆盡,第一代大陸移民的觀念形成後,在教育子女時還帶著慣性。

很多華人家長,推孩子學樂器,學繪畫,當孩子決定要以此為職業時,又竭力勸阻。猶太人卻非常看重演藝圈,羅伯特•德尼羅、達斯汀•霍夫曼、邁克爾•道格拉斯、奧黛利•赫本、理查•基爾、哈里森•福特等都是猶太裔,還有著名的大導演:斯坦利•庫布里克、西德尼•呂美特、喬治•庫克等等,不勝枚舉。事實上,猶太人當初進軍演藝圈也是阻力重重,他們中很多人都改了姓,避免自己的猶太身份而受歧視。

民主意識

很多海外華人給西方人的印象,好像「身在曹營心在漢」。有些移民雖然享受著民主制度帶來的好處,骨子裡並不認同民主制度,不關心所在國的政治和走向。那麼,作為美國等西方國家來講,花時間和金錢著重培養這樣人的子女,是不是風險很高?會不會情願?於是,我們的不關心政治、不參與投票,正在把我們自己不斷邊緣化,放棄話語權。我們華人應認識到,雖然在當代中國共產社會自覺參與政治、主動爭取權益是危險的,而在西方社會則是行之有效的,並受到法律的保護和社會的認同。

再看看猶太人,2013年,行使美國立法權的參眾兩院共有32名猶太裔議員,佔美國總人口不到2%的族裔,其參眾議員卻超過7%。2013年,美國最高法院的九位大法官中有三位猶太裔,佔33%。

真實誠信

在中國,學校教你要遵守交通規則、尊老愛幼、真實誠信,但你出門不會這樣做。老師和社會上的其他人,也不會這樣做。教的和做的有極大的反差。

這種風氣也吹到了國外,很多學校已經發現作假的問題,學校對收進學生的期望和學生的實際水平有落差。有的家長為了讓申請材料精彩,以孩子的名義創辦機器人社團,為了不佔用孩子時間,家長自己跑前跑後,做孩子應該做的工作。有些名高中的華人子弟,為了拿到高GPA,聯手作弊。在北美,學校裡教孩子誠信,社會生活中也有個人的誠信記錄。不誠信,整個社會系統會有反映,違規者要付出代價,也許還殃及同族裔的其他人。

本文留言

近期讀者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