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情酒趣(圖)

古時的文友相聚,免不了飲吟詩,酒與詩詞的結盟超越了把酒言歡的範疇,提升了友情和酒文化的品位,成了風尚的話題。

李煜的《漁父》曾云:一壺酒,一竿綸,世人如儂有幾人?寫的是政權鬥爭失敗下的帝王,對平民百姓自由生活的嚮往;王維的《渭城曲》中「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是對友人離別時的一種感傷;李清照的《聲聲慢》「三杯兩盞淡酒,怎敵他晚來風急」,是對國破家亡時的無限憂愁。

古人在詩詞中還不時地「植入廣告」,像杜枚的「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於是「杏花村」成了品牌;曹操的「何以解憂,唯有杜康」,讓「杜康」從此名掃酒場,許多酒友喝醉,還以此話為自己打圓場,正所謂「詩文千古傳唱,名酒暢銷四方」,成為酒文化的一大特色。

文人喝酒與詩詞結緣,是對情感的一種宣泄手段,以酒助興,詩酒相融,激發了諸多的創作靈感在其中。李白舉杯自嘲道「烹羊宰牛且為樂,會須一飲三百杯」。蘇軾亦稱「飲酒不過五合」,據查古代的「一合」約為100毫升,就是說他只能喝「一瓶啤酒」,但後來他深處官場卻練就了大酒量,中秋之夜面對明月當空,靈感融入在酒中創作出了《水調歌頭》的絕世華章。

陶淵明曾曰「不為五斗米折腰」,據說只要有人請他喝酒,他就要去,去了就要喝,喝了就必須不醉不歸。有資料記載:他辭官之前,把上級分給他的福利田(即俸祿),全部種上釀酒的糧食作物,後來在家人極力的勸說下,他才同意把一半田地種糧,另一半用作種植釀酒的糧。辭官以後,一些友人饋贈的錢,他生怕這筆錢被家人挪用,私自存了大部分在酒家中。他在後來的詩中更是「雖無揮金事,濁酒聊可恃」,篇篇「酒」字當頭……

本文留言

近期讀者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