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不會出現佔據北京的運動(圖)

【看中國2014年10月23日訊】1986年,即在悲慘的1989年天安門廣場抗議的前三年,中國的年輕人因與當前香港學生走上街頭幾乎相同的原因舉行了示威:當局撤回了先前做出的對選舉改革的承諾。鑒於中國有著深厚的學生運動史,我們是否會看到中國大陸的學生在不久的將來會為了政治變革而舉行抗議?或許不會,因為(有個先決條件)必須得有承諾,而且當局打破了自己的承諾。自1989年以來,北京已經有效地關閉了在政治領域的辯論,並且不對大陸的聽眾做民主改革的承諾。

在香港,經過連日來的佔領街道行動,學生代表和當局的對話正在進行中,要求真普選和公民提名香港行政長官候選人的很多學生返回了學校。就在幾個月前,在海峽那邊,臺灣的學生佔領了中華民國立法院,抗議與北京的一項貿易協定,並要求在未來與北京所有的協議,均要有更大的透明度和民主討論。

鑒於最近在香港和臺灣的學生運動,人們可能會想:中國大陸的年輕人正在做什麼?很多新聞報導都強調了一個事實:大多數的大陸人,包括學生,不支持香港的抗議運動。相反,他們對香港人的權利意識感到反感,認為港人對大陸「忘恩負義」。但是,為什麼大陸的學生不在本土呼籲改革呢?畢竟,是北京的學生領導了1919年的五四運動,及整個1980年代的親民主示威,並在1989年達到頂峰。

1980年代的學生運動開始於這一個十年的初期,當時鄧小平推出了一套選舉改革,允許公開提名候選人和直接選舉地方的人大代表。中國的學生們以飽滿的熱情迎接這一新的選舉倡議,他們組織了討論政策問題的活動和論壇。即使是不同的黨的機構,包括《人民日報》和共青團,大約也在這個時期討論民主的優點、言論自由和集會自由。然而,當地方當局開始破壞提名,並拒絕讓未經批准的候選人參選地方人大時,麻煩出現了。1986年在合肥,當地方當局拒絕讓學生依照中央政府的承諾提名市人大候選人時,在中國科技大爆發了大規模的抗議。抗議活動蔓延到全國其他大城市的高校,如北京、上海、廣州和南京,聲援在合肥的學生,並呼籲自由和民主。像今天的香港年輕人一樣,當時的中國學生舉行了罷課,並遊行到當地的黨委辦公室,因為當局打破了自己提出的對選舉改革的承諾。

今天,儘管對當局的審查制度和官員腐敗普遍不滿,但是由於缺乏政治上的聲音,以及近年來大學畢業生的失業率高得驚人,大陸的學生不太可能會追尋他們的前輩以及香港和臺灣同輩們的足跡。這是因為自1989年以來,北京領導人已經壓制了有關民主改革的任何討論,並展示了共產黨霸權統治的統一戰線。

在許多方面,當今的中國社會比以往更加繁榮、開放,這無可辯駁。個體享有廣泛的個人和經濟自由,普通公民不需生活在擔心政治迫害的恐懼之中。與此同時,每年在全國各地發生數以萬計的群體性事件。此類事件的主題是圍繞地方一級的腐敗、環境污染和民族主義。自1980年代以來,北京從來就不再進行關於民主改革的公開對話。任何關於「民主」的討論,都只是指黨內民主,近年來,甚至連黨內民主也提得越來越少。自習近平上臺以來,他曾多次強調「西方的民主」不適合中國,黨必須繼續掌權執政。

中國也不再有像方勵之這樣的公共知識份子,他在1980年代曾啟發學生們推進政治改革。近年來,持不同政見的人士和學者被視為是對「一黨專政」的威脅而被迅速消音。事實上,有報導說那些表達了支持香港抗議的大陸活動人士被迅速拘捕。此外,在過去,雖然改革派和保守派有過更多的公開衝突,但是,對於學生和知識份子來說,近年來中央政府展示了一個強大的統一戰線。媒體和網際網路受到嚴厲審查,像香港這樣的抗議活動被迅速通過黨的喉舌加以譴責。

儘管北京傾向於指責是「外部勢力」煽起的「麻煩」,但是回顧歷史,往往是中共領導人最初說要開放政治空間而激起的上面所提到的辯論和運動。無論是毛澤東號召的百花齊放,鄧小平的選舉改革,還是北京承諾給予香港的自由選舉,中國人民只不過是做了積極的響應。中央政府的承諾和設置的限制事關重大,今天在中國大陸,這些仍然受到嚴格限制。所以,當我們看到在中國大陸以外,學生們在推動政治改革中起著積極的領導作用時,我們仍然可以預見:在大陸,那裡的學生仍會保持「安靜」。

(本文譯自哈佛大學肯尼迪學院貝爾弗科學和國際事務中心研究員、普林斯頓大學博士研究生Patricia M.Kim於10月21日發表在《外交官》上的文章,題為:「為什麼不會出現佔據北京的運動」。)

原文 Why There Won't be an Occupy Beijing

(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
本文留言

作者趙亮、Patricia M. Kim相關文章


近期讀者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