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

中國歷代賢相錄:「元聖」周公 敬德保民 儒學先驅(圖)

 2014-10-11 11:10 桌面版 简体 打賞 0
    小字

相者,原為輔助之義,後引申為輔助國君,管理國家政事者稱為相。在春秋時候,「相」一詞已出現,但非為官職,只是代表居於輔助國家的地位。據《史記•秦本紀》載,至戰國時,秦「初置丞相,樗裡疾、甘茂為左右丞相」,「相」始為正職。

《荀子•王霸》曰:「相者論列百官之長,要百事之聽,以飾朝廷臣下百吏之分,度其功勞,論其慶賞,歲終奉其成功,以效於君,當則可,不當則廢。」

丞相是中國古代輔佐君主、總攬全國政務的最高行政長官的通稱,為百官之首,統領外朝官員。天下百官奏事,須經丞相,而重要政策亦須由丞相領銜奏請;對於郡國百官則有考課論賞及任免之權,並需收閱各地「上計」。換言之,丞相是朝廷上行政權力最大,助天子理政之最高負責人。《漢書•百官公卿表》嘗簡言其職掌為「丞相掌丞天子,助理萬機」

然則,何謂賢相?自古以來,眾說紛紜,莫衷一是。或曰,在相位之治世名臣者;或據《荀子•富國》云:「若天兼而覆之,兼而愛之,兼而制之,歲雖凶敗水旱,使百姓無凍餧之患,則是聖君賢相之事也。」或舉明代焦竑《玉堂叢語•文學》語:「承上問而不蔽下臣之美,賢相之盛節也。」另又有《曾國藩家訓》曰:「古之聖君賢相,若湯之昧旦丕顯,文王日昃不遑,周公夜以繼日坐以待旦,蓋無時不以勤勞自勵。」中國數千年來,朝代更迭,賢相輩出,且看下文一一道來。

孔子曰:「五帝既沒,三王既衰,能行謙德者其惟周公乎!」 ——《韓詩外傳》 

周公, 姓姬名旦,周文王的兒子,武王的弟弟。因其採邑在周,爵為上公,故稱為周公或周公旦。

姬旦在少年時便聰慧仁愛,深得文王喜愛。及長,襄助其兄武王姬發伐紂滅商,獻言建策,「常左翼武王,用事居多。」 據《曲阜縣誌》記載:「武王十三年定天下,封公於少昊之墟曲阜,公不就封,留相武王」。當時,紂王之子武庚被封於邶以續殷祀,周文王之子管叔被封於鄘、蔡叔被封於衛,以防範殷民叛亂,此為歷史上著名的「三監」。

滅商二年後,武王病死,成王即位。由於成王即位時年紀尚幼,故由周公攝政當國。武王的另外兩個弟弟管叔和蔡叔心中不服,他們散佈流言蜚語,說周公有野心,有可能謀害成王,篡奪王位。周公聞言,便對太公望和召公奭說:「我所以不顧個人 得失而承擔攝政重任,是怕天下不穩。如果江山變亂,生民塗炭,我怎麼能對得起列祖列宗,和武王對我的重托呢?」周公又對將要襲其爵而到魯國封地居住的兒子伯禽告誡道:「往矣! 子其無以魯國驕士。吾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也,又相天下,吾於天下亦不輕矣,然一沐三握髮,一飯三吐哺,猶恐失天下之士。」 後人遂以「握髮吐哺」比喻在位者禮賢下士,殷切求才。

然基定初創,國家多事。管叔、蔡叔勾結紂王的兒子武庚,並聯合東夷部族反叛周朝。周公和召公奉成王命率師東征,「內弭父兄,外撫諸侯」。經過三年的艱苦作戰,終於討平了叛亂,並征服了東方諸國,收降了大批商朝貴族,同時斬殺了管叔、武庚,放逐了罪過較輕的蔡叔度。蔡叔死了以後,他的兒子胡「率德馴善」,和他的父親大不一樣。周公聽到之後,便提拔他作魯國卿士,胡把魯國治理得很好,周公又把胡封到新蔡。

周公平定「三監」後,為了加強對東方的控制,正式建議成王把國都遷到洛邑(今洛陽)。同時把在戰爭中俘獲的大批商朝貴族,即「殷頑民」遷居洛邑,並派召公奭在洛邑駐兵8師,對他們加強監督。另外,周公封小弟康叔為衛君,令其駐守故商墟,以管理那裡的商朝遺民。 他告誡年幼的康叔:商朝之所以滅亡,是由於紂王酗於酒,淫於婦,以至於朝綱混亂,諸侯舉義。他囑咐說:「你到殷墟後,首先要求訪那裡的賢人長者,向他們討教商朝前興後亡的原因;其次務必要愛民。」周公又把上述囑言寫成《康誥》、《酒誥》、《梓材》三篇,主旨是「敬天保民」、「明德慎罰」,作為法則送給康叔。康叔到殷墟後,牢記周公的叮囑,生活儉樸,愛護百姓,使當地吏民安居樂業。

建都洛邑後,周公開始實行封邦建國的方針。他召集天下諸侯舉行盛大慶典,在這裡正式冊封天下諸侯,並且宣布各種典章制度。他先後建置71個封國,把武王15個兄弟和16個功臣,封到封國去做諸侯,以作為捍衛王室的屏藩。另外,在封國內普遍推行井田制,將土地統一規劃,鞏固和加強了周王朝的經濟基礎。

周公非常重視當時貴族及其子弟的政治道德教育、治術教育和勤政教育,要求「有孝有德」,「明德配天」,「明德慎刑」,「力農無逸」,並提出分別以治績考察、選任官吏的原則,尤尊重「賢能之 士」。其言論散見於《尚書》中的《大誥》、《多士》、《無逸》、《立政》等篇。

為了進一步鞏固周朝政權,周公旦還「制禮作樂」。「禮」強調的是「別」,即所謂「尊尊」;「樂」的作用是「和」,即所謂「親親」,有別有和,以鞏固周人內部的團結。他還制定和推行了一套維護君臣宗法和上下等級的典章制度,主要有「畿服」制、「爵謚」制、「法」制、「嫡長子繼承」制和「樂」制等。其中最重要的是嫡長子繼承製和貴賤等級制,嚴格規定君臣、父子、兄弟、親疏、尊卑、貴賤的禮儀制度,以調整中央和地方、王侯與臣民的關係,加強了中央政權的統治。

周公攝政六年,當成王已經長大,他決定還政於成王。在還政前,周公作《無逸》,以殷商的滅亡為前車之鑒,告誡成王要先知「稼穡之艱難」,不要縱情於聲色、安逸、遊玩和田獵。然後「還政成乏,北面就臣位」。

周公旦退位後,把主要精力用於制禮作樂,繼續完善各種典章法規。周公年老病終前叮囑說:「一定要把我葬在洛邑,以表示我至死也不離開成王」,不久辭世。死後,周公被葬於文王墓地畢,成王說:「這表示我不敢以周公為臣。」

周公為後世為政者的典範,並被尊為儒學奠基人,是孔子最崇敬的古代聖人,孔子終生倡導的就是周公的禮樂制度。《荀子•儒效》中記載孔子曰:「周公其盛乎!身貴而愈恭,家富而愈儉,勝敵而愈戒。」 

(作者:楚天)


来源:看中國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看中國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本文短網址: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分享到: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評論

暢所欲言,各抒己見,理性交流,拒絕謾罵。

留言分頁:
分頁: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