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古人眼中的「經濟之才」?(圖)

「經濟」一詞,是當代極其熱門的詞語。在現代詞彙意義下,這個詞一般用來表示與財富、物力有關的話題,正因此,這一詞彙也得到了廣泛關注。其實,「經濟」一詞,很早就出現在中國古人的語境下。《晉書·殷浩傳》中有句「足下沉識淹長,思綜通練,起而明之,足以經濟」。梅堯臣有詩:「我實山野人,不識經濟宜。」這些例子,愛讀書的讀者們會很容易發現。但是這裡的「經濟」,倘若還用來表達財富的意義,那就與原文的主旨不切合了。究竟「經濟」在古人眼中是什麼含義?

「經」在古人眼中的意義,本來專門指織布,用來表示名詞的時候,是織布時候用梭穿越的豎紗,正如同我們今天看到的地圖經線一樣。正因為有豎紗的意義指向,而古人織布的時候,「橫紗」是要根基於「豎紗」,其亦有引申的含義,表示根本、恆常的道理。故古人有一門學問稱作「經學」,就是專門研究五經、闡發聖人之道的學問。得道之後,則可以「通經致用」,有益於身心、社會,這正如同《大學》篇中所說的「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這樣的為學次第一樣。

「濟」本義為「渡河」,因此引申出「幫助」、「救濟」並取得成就之意義。《後漢書·荀彧傳》載:「故雖有困敗,而終濟大業」。杜甫有詩稱讚諸葛亮:「三顧頻煩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正表現出其對諸葛亮高尚的人格修為,與安定天下才華的無比崇拜。「經濟」放在一起的時候,就一般指通過學習周公孔子之道,治國、平天下,安定百姓,經世濟民,它一般與古典學術中的「文章」之學有一定對立關係,卻又緊密相聯。如著名的詩句「文章西漢雙司馬,經濟南陽一臥龍」,就把「文章」、「經濟」放在一起。

成為「經濟之才」,是儒家為學的一大目標,也是士君子們的理想追求。其目標是相當難達到的,因為歷史多殘暴陰暗,而真正能以一個儒者的身份實現「兼濟天下」的人,畢竟佔少數。但即使困難,在每個時代都會有仁人志士,為之發憤圖強,往聖先賢為中華文明傳下的一縷文脈,文明會薪火相傳,永不斷絕。中華文明,會因儒學思想的存在而前進。

本文留言

作者凌介齋相關文章


近期讀者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