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翰青隨筆】子不語「怪力亂神」嗎?(圖)

孔子講學(網路圖片)
子不語怪力亂神」(《論語·述而》),這句話在今天常被解讀為孔子不談論鬼神,有人還以此為據,宣稱孔子是無神論者。那麼真相究竟如何呢?讓我們一起從原文來尋找答案吧:
 
葉公問孔子於子路,子路不對。子曰:「女奚不曰,其為人也,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云爾。」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子不語,怪力亂神。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論語·述而》)
 
前一句:葉公(就是小學課本裡「好龍」那位)不僅「好龍」,對孔子也很好奇,所以他問孔子的學生子路:「孔子到底是個啥樣人呢?」子路一時不知該怎麼回答,只好來向老師匯報此事。孔子一聽:「哎呀,你咋不告訴他,你老師用功讀書,連吃飯都忘了,整天樂呵不知道發愁,連自己老了都沒發現啊。」接著,孔子加了個註解:「我不是生來就有這些學識,只是崇尚古風,努力去追尋而已(「敏以求之者也」)。」
 
最後一句是大家耳熟能詳的「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不需解釋了。
 
前後兩部分都是和學習有關的事,中間夾著這句「子不語怪力亂神」,如果牽強的解釋為「孔子不談鬼神」,整段話是否讓人覺的驢唇不對馬嘴啊?
 
那這句話究竟該如何解釋?這需要我們瞭解一些古人的生活狀態:
 
《道德經》上說「清靜為天下正」,《黃帝內經》上講「清靜,則肉腠閉拒,雖有大風苛毒,弗之能害」(哇塞,清靜的功夫到了一定程度,可以百病不侵呢),這兩個都屬於「出世」的道家觀點。
 
儒家一直被人們認為是「入世」的,講究「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但是近現代人常常忽視了「修齊治平」的前提--「誠意、正心」,正所謂「意誠而後心正,心正而後身修,身修而後家齊,家齊而後國治,國治而後天下平。」(《大學》)
 
由此,可見古人對內心狀態的重視程度。而且,這種重視不同於西方文化的哲學理論,中國的古人對於自己的「哲學」是要在生活中實踐的。在中國古代,很多行業都講究靜心調息,儒家也不例外,儒者們寫文章前要先靜心調息,甚至說話的時候,都要求保持內心寧靜的狀態。
 
瞭解了這些背景之後,再看這句「子不語,怪力亂神」,就容易說的通了。孔老先生講完前面那段話之後,停頓了一下--「子不語」了,因為「怪力亂神」--不知道什麼東西擾亂了他的心神。老爺子需要定定心,然後接著講「三人行,必有我師焉」。
 
在《孔子家語》、《孔子集語》、《說苑》等書中,都記載了這樣一件事。一次,齊景公去孔子那串門兒,兩人正聊天呢,有人來報告:「周天子派使者來通知,周王室先王的祭廟發生火災。」景公問:「哪一位先王的廟著火了?」孔子說:」應該是周釐王的。」景公和小夥伴們當時都驚呆了,孔夫子還會算命?!就問他:「您怎麼知道啊?」孔子回答:「因為釐王篡改文王、武王訂的制度,修豪宅,開豪車(「宮室崇峻,輿馬奢侈」),到了不可救藥(「弗可振也」)的地步,所以上天應該降災給他的祭廟。」過了一會,有人來報告,果然是周釐王的祭廟著火了,齊景公既震驚又佩服,給孔子鞠了倆躬:「哎呀!聖人的智慧,超過我們俗人太多了。」(景公驚起,再拜曰:「善哉!聖人之智,過人遠矣.」《孔子家語·卷四》)
 
類似這樣的記載還有不少,您覺的孔子像是個無神論者嗎?
 
其實,孔子是否信神,並非本文關注的重點,問題在於,「子不語怪力亂神」為什麼能被解釋成「孔子不談鬼神」,並因此成為「孔子不信神」的根據呢?其實,如此被歪曲的,又何止是古人的著作呢。
本文留言

作者劉翰青相關文章


近期讀者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