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王破陣樂》即《秦王破陣舞》,又名《七德舞》,是唐代最著名的一部集歌、舞、樂於一體的大型綜合性宮廷樂舞。《秦王破陣樂》基於原唐初軍歌《破陣樂》發展而來,歌頌了唐太宗李世民統一中國、以武功定天下的英勇戰績。
公元620年(武德三年),秦王李世民打敗了叛軍劉武周,鞏固了剛剛建立的唐政權。其將士讚頌秦王的功績,為舊曲《破陣樂》填入新詞:「受律辭元首,相將討叛臣。咸歌《破陣樂》,共賞太平人。」「四海皇風被,千年德水清;戎衣更不著,今日告功成。」「主聖開昌歷,臣忠奉大猷;君看偃革後,便是太平秋。
李世民即帝位後,於貞觀元年(公元627年)宴賜群臣。宴會期間,李世民命樂工共奏氣壯山河的《秦王破陣樂》。
貞觀七年(公元633年),由當時精通音樂的大臣起居郎呂才協音律,魏徵、虞世南、褚亮、李百藥等一些文官作歌辭,李世民自己根據多年戎馬生涯的經驗,親制《破陣樂舞圖》,並命呂才依圖教樂工120人披甲執戟而舞。樂隊的布局據圖可知:舞隊的左面呈圓形,右面呈方形;前面模仿戰車,後面擺著隊伍;隊形展開像簸箕伸出兩翼,作成打仗的態勢。舞者身披銀甲,手中持戟,全舞共分三折,每折為四陣,以往來擊刺動作為主,歌者相和。《秦王破陣樂》即為這場樂舞的主題曲。據《舊唐書•音樂志》記載,舞隊擺出各種陣勢,「發揚蹈厲,聲韻慷慨」,伴奏音樂「聲震百裡,動盪山谷」。舞蹈不僅具有濃厚的戰陣氣息,還有一種威懾力,令觀者「凜然震竦」。
《秦王破陣樂》在當時名揚國內外,在周邊國家和國際上已負盛名。唐玄奘大師到達印度後,印度國王屍羅逸多召見他時就曾問起有關此曲的事項。據《新唐書•吐蕃列傳(下)》記載,唐穆宗長慶二年(公元822年,即《秦王破陣樂》產生195年)時,唐朝與吐蕃結盟。當唐使者到達吐蕃參加結盟儀式時,吐蕃就「樂奏《秦王破陣樂》」來設宴款待以示儀式之隆重。
唐高宗時期,《秦王破陣樂》舞隊排列由原來表現戰鬥陣勢場面改成了祭祀儀式形式,從此《秦王破陣樂》成為整個唐王朝所保留的傳統祭祀節目。
武則天執政時期,一位名叫粟田正人的遣唐執節使將《秦王破陣樂》帶到了日本,從此《秦王破陣樂》便在日本流傳至今。
《秦王破陣樂》原曲譜在中國國內已無遺存(後由何昌林將日本所存之唐傳五弦琵琶譜《秦王破陣樂》錄回並加以解譯和改編),但在日本至今保存有9種傳譜,即:五弦琵琶譜《五弦譜•秦王破陣樂》,箏譜《仁智要錄•秦王破陣樂》,琵琶譜《三五要錄•秦王破陣樂》、《三五要錄•皇帝破陣樂》、《三五要錄•散手破陣樂》,笙譜《鳳笙譜呂卷•秦王破陣樂》,篳篥譜《中原蘆聲抄•秦皇(王)》,笛譜《龍笛要錄•秦王破陣樂》等。
来源: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