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同集寧戰役後 傅作義的沈重公開信(組圖)
大同集寧戰役是中國第二次國共內戰中的一場戰役。1946年7月至9月間,聶榮臻和賀龍指揮晉察冀軍區和晉綏軍區部隊的全部主力,共50個團,十幾萬人,在山西省大同和綏遠省(今內蒙古自治區一部)集寧地區對國軍傅作義部隊的攻城打援作戰。由於聶賀指揮失當,共軍不但沒有取得原定目標,還直接造成邊區中心張家口失守。
戰爭結果以共軍完敗結束,說明僅靠自己的軍隊共產黨還沒有與國軍正面抗衡的實力,此後,在東北地區,依靠蘇聯的全力援助共軍方才扭轉戰局。
戰後,傅作義在1946年9月20日《奮鬥日報》發表了一封《致毛澤東的公開電》,下文為部分內容:
傅長官作義致毛澤東先生,希接受教訓,放下武器,參加政府,促進憲政,電文如下:延安毛澤東先生,溯自去年日本投降,你們大舉進攻綏包,放出內戰的第一槍。愚魯如我者,當時還以為這是你們一時的或一部分的衝動,決不會成為你們黨的政策,故會於十月二十四日,致電先生,作坦白懇切的呼籲。但一年來的慘痛事實,竟證明這是你們經過長期準備的計畫,並不是一個偶然的錯誤,因而和平商談永無結果,而全面戰爭乃日益擴大。
最近由於你們背棄諾言,圍攻大同,政府以和平的努力,均告絕望之後,本戰區國軍才迫不得已而採取行動,救援大同。但這是悲痛的,並不是快意的,其目的僅僅在於解救大同之圍,解救大同二萬軍民。然你們相信武力萬能,調集了十七個旅,五十一個團之眾,企圖在集寧殲滅國軍,城郊野戰和慘烈巷戰,繼續達四晝夜,然後你們終於潰敗了。當你們潰退的前一天,延安廣播且已宣布本戰區國軍被你們完全包圍、完全擊潰、完全殲滅。但次日的事實,立刻給一個無情的證明,證明被包圍被擊潰被殲滅的不是國軍,而是你們自誇所謂參加「二萬五千里長征」的賀龍所部、聶榮臻所部,以及張宗遜、陳正湘、姚喆等的全部主力。
我不相信這是一軍事上的勝利,因為誠如你們所說,本戰區國軍武器最劣人數最少,戰力最弱,好戰心理更不如你們,雖然失敗,似乎是應該的。但我們沒有失敗,失敗的卻是你們。所以這不是一個軍事上的勝利,而必須稱之為人民意志上的勝利。在這次戰役中,你們擺在戰場的屍體,至少在兩萬人以上,我們流著眼淚,已經將他們掩埋了。你們在潰退途中,因恐懼國軍追擊,竟至拚命奔逃,口鼻冒血倒身路邊者比比皆是,這是一幅如何悲慘的圖畫。是誰殺死了他們?我按住心口問我自己,如果作戰是為了我個人的私慾,或一部分人的私利,那不就是我殺死了他們?我是一個最大的罪人,我應該遭受天譴。如果他們是在你的錯誤的領導之下,逞兵倡亂、禍國殃民,那就是你殺死了他們。在夜闌人靜時,你應該受到責備,受到全國人民的懲罰。
現在確已過了一個階段,經過一年來的血的教訓,你們應該有所警悟,重新檢討你的政策,重新研究你們的路線。一個代表人民的政黨,在決定一政策時,無論如何,應該問問人民,看他們最痛惡的是什麼?最需要的是什麼?今天人民所最痛惡的是交通破壞,戰事無已;所最需要的是和平安定、休養生息。雖然你們一再宣傳民主,但人民不要戰亂,你們卻偏偏製造戰亂;人民害怕貧窮,你們偏以製造貧窮,作為擴大戰亂的資本;所謂民主雲乎,你們又一再譭謗政府,但政府在人民心目中,是有勞績的、有威信的,絕不是任何譭謗所能動搖。
即使政府今天存著若干缺點,需要改革,但人民厭惡你們製造戰亂,厭惡你們破壞交通,厭惡你們翻身算賬。較之要求政府進行若干改革,其輕重緩急之差,不可同日而語。因為後者只是好與不好的比較,而前者卻是人民眼前能活不能活的難關。人民今日最起碼的要求,只是能在和平安定中活下去,絕不奢望在你們的戰亂中再翻幾個拚死的觔鬥。政府若干缺點所影響於人民生活的,較之你們破壞交通、窮兵黷武,所加給人民的苦患與死亡,簡直是一與二萬倍之比,這還不現實嗎?還不明白嗎?人民如何同情你們?
以下為大同集寧戰役的照片,為LIFE記者所拍:
1946年5月,張家口。晉察冀軍區司令部大門口。蕭華(肖華)離開辦公室,與衛兵行禮。
這時共軍部隊正策劃在大同、集寧一線對國軍發動攻擊,以奪取這兩個城市。
1946年5月,華北。共軍軍隊集結在城市附近的鄉村,隨時準備對國軍發動攻擊。
1946年5月,華北。蕭華(肖華)是準備進攻大同、集寧的指揮官。
1946年5月,華北。共軍軍隊在卡車上,看著美國戰地記者,他們正隨時準備對國軍發動攻擊。
1946年5月,華北。共軍軍隊在準備向國軍發動攻擊的路上。
1946年9月,華北。共軍十幾萬人在大同、集寧一線慘敗並丟失華北地區佔據的唯一城市張家口,這是馬車上敗退的共軍傷兵。
1946年9月,華北。共軍十幾萬人在大同、集寧一線慘敗並丟失華北地區佔據的唯一城市張家口,這是一群群的共軍被國軍俘虜。
1946年9月,華北。共軍十幾萬人在大同、集寧一線慘敗並丟失華北地區佔據的唯一城市張家口,這是一群群的共軍被國軍俘虜。
1946年9月,華北。共軍十幾萬人在大同、集寧一線慘敗並丟失華北地區佔據的唯一城市張家口,這是一群群的共軍被國軍俘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