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貴——清代張之洞主張讀書要貴博、貴精、貴通。
三讀——清代梁啟超看書一般為粗讀,有價值的要細讀,格言類的要精讀。明代陸世儀主張要精讀、細讀、熟讀。
三回——著名科學家高士奇談讀書體會時說過:「一回見生,二回見熟,三回就成為朋友。」
三肯——顧頡剛讀書主張肯思、肯寫、肯翻,這樣便可以養成自己的創造力。
三視——《文心雕龍》研究專家牟世金把書視為朋友、大敵、老師。
三為——培根認為讀書之用一為怡神曠心,二為增趣添雅,三為長才益智。
三到——宋代朱熹認為讀書要心到、眼到、口到。
三破——對杜甫的「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清代仇兆鰲在《杜詩詳注》中概括為突破、磨破、識破。
三余——三國時教育家董遇,善於利用「冬者歲之餘,夜者日之餘,陰雨者時之餘」讀書。
三不——北京大學俞平伯教授讀書倡導不苟同,不固執,不苛求。
三法——近代史學家翦伯讚讀經典著作的「三法」是通讀、重點讀、作筆記。
三式——錢穆先生讀書歸納出直闖式、跳躍式、閑逛式。
三遍——梁啟超讀書第一遍鳥瞰、第二遍解剖、第三遍會通。
三個比喻——西漢文學家劉向為了勸勉不同年齡的人讀書求學,有一段精闢的論述:「少而好學,如日出之陽;壯而好學,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學,如秉燭之明。」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