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透:中國滑向中等收入陷阱

【看中國2014年08月30日訊】路透社8月28日報導說,儘管勞工、能源、信貸和房地產的成本大幅上升,但是自從全球金融危機以來,中國普通企業實際上從中獲得的回報減少—這是一個典型的「中等收入陷阱」的跡象,許多其他新興經濟體曾經經歷過這個陷阱,比如巴西和馬來西亞都發現它們在最初的快速發展之後嘎然而止。世界大型企業聯合會中國經濟與企業研究中心高級顧問伍小鷹說,「這些發現強烈暗示,過度修建,產能過剩和推動低效率國企進入私營領域市場都越來越拖累中國的增長。」自從2008年金融危機以來,中國經濟增長越來越依賴於國家導向投資。同時,北京對改革國營巨頭和金融市場採取的漸進方式也未能帶來徹底的改變。

路透社報導說,經濟學家說,過去十年裡推動中國雙位數增長的優勢已經基本上消失,決策者也公開承認這一點。比如,在2011年中國工人實際月薪達到495美元,顯著高於他們在菲律賓、印尼和印度的同行。先前的學術研究也凸顯了中國企業依賴廉價信貸和固定資產投資增長的傾向性。問題是,經濟增長自然而然提升薪資,同時固定資產投資回報率自然而然下滑,意味著製造同等數量的增長需要越來越多的投資,而上升的成本擠壓盈利空間。一個國家必須放棄投資和廉價勞工等輕鬆的增長動力,轉向推高生產率這樣一個關鍵點通常被稱為「路易斯拐點」,只有少許幾個國家,諸如韓國和日本,成功的實現轉型。中國平均薪資在過去五年穩定上升,現在處於美國平均薪資水平的五分之一,相比之下,十年前僅僅為美國的4%。

路透社報導說,上升的中國勞工成本被另外一個重大效率問題放大—源自於2009年刺激方案的工業產能過剩。當時隨著出口下降,中共向系統當中注入廉價信貸以維持就業。當時的干預防止了一場危機,但是許多經濟學家說,它對競爭力造成長期的破壞,尤其是它似乎培養了一種國內企業依賴信貸存活的文化,而不是改善成本結構或產品吸引力。它也撐起了一些最低效的企業,那些資產回報率遠遠低於私營企業的國有企業,並逆轉了先前的改革趨勢。路透社報導說,許多國企糟糕的表現對決策者製造了一個重大難題,他們希望擺脫產能過剩,但是又不願意冒著國企倒閉帶來的失業的風險。在許多情況下,國企的合併主要發生在紙面上而不是帶來效率的提升。同時,北京難以強迫地方政府關閉多餘工廠。在八月份,工業信息部不得不發布一份緊急法令,命令官員停止開發一種新水泥和玻璃產能,因為這個行業已經遭遇過剩。北京意識到挑戰,最近幾個月採取行動加大改革的步伐,允許私人投資國企,限制國企薪資,和放開利率,但是現在還不知道它們會不會有效果。「我不覺得真正的結構改革已經真的開始。」伍小鷹說,「但是中國模式已經精疲力竭。」

 

本文留言

近期讀者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