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數字的大小問題,一般是建立在數值、度量的大小內涵上得出的。根據在維基百科解釋「數」的涵義,是這樣表述的:
數是一個用作計數、標記或用作量度的抽象概念,是比較同質或者同屬性事物的等級的簡單符號記錄形式(或稱度量)。代表數的一系列符號,包括數字、運算符號等統稱為記數系統。
數的類別有:自然數、整數、有理數、實數、複數等等。
引用以上說法,是為了指出人們所掌握的關於「數」的認識和經驗,這都是建立在現當代數學理念上的,並由此去判斷數的「大小」問題。
那麼怎麼樣的「數」才算是「大」呢?修煉者除了有修煉者自己的一些理念上的差別,但絕對與現當代的數學觀念有一定的差別。這個是修煉者修煉境界和層次的認識不同而形成的。
《漢書•律歷志》曰:「數者,一十百千萬也,所以算數事物,順性命之理。《書》曰:‘先其算命。’……探賾索隱、鉤深致遠,莫不用焉。」這裡面就涉及到,「數」是怎麼和「性命之理」關聯的問題。那麼,在西方現當代數學理念看來,「數」不過是「抽象概念」「記數符號系統」等,那怎麼得出什麼「性命之理」呢?所以,如果不放下現當代的抽象數學理念,根本就無法理解修煉者對於「數」的一些基本認識和內涵。放下各種觀念,本身也是修煉,也是修煉狀態的一種反映。裝滿水的杯子,是再也裝不進其他的水的。杯子的水倒出來了,才能從新倒進新鮮的水進杯子。這個時候,我們再去理解一下古人的關於「數」的內涵,就會有新的發現,而不會被從西方近代文明傳來的現當代數學理念所拘束、所迷惑。
這個時候,我們再來讀《道德經》的那段著名的關於「數」的說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我們從表面意思理解,從數值的角度看,《道德經》似乎把「三」當作最大的「數」,因為由「道」而生出的「一」「二」「三」是一步一步的生成,直到生出「萬物」。那麼說來,「萬物」才算是最大的數值。然而,《道德經》的表現出的最大的「數」就算是「三」嗎?這樣去理解,或許是本末倒置。因為常人的思維在同類、同級屬性事物數值的「大小」的比較而得出的。
而修煉者對於「大小」的理解標準也不一定完全等同於常人的一般性的在人世間時空的數值、度量認識。《道德經》還說了:「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強字之曰道。強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遠,遠曰反。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那麼,「大」的概念,在這裡變成了「道」「天」「地」「人」四組事物,才算是「大」。不過,仔細一讀,會發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是一組遞進關係,那麼「道」才算是「最大」的。所以《道德經》說:「強字之曰道。強為之名曰大」。也就是,對萬事萬物之中再怎麼去說,從修道者、修煉者的角度而言,「道」才是真正的「大」,其他的都是「小」。如果認可這個理念,我們會覺得,「一」這個數是不是比「三」這個數「大」呢?《說文解字》在解釋「一」是這樣說的:「惟初太始,道立於一,造分天地,化成萬物。」也就是說,「道」生成了「一」乃至「萬物」,那麼誰最大?答案很顯然,就是「道」最大。如果從數字的形式來表達,那麼就是「一」最大,「萬物」再大再多,都比不及「一」大。這個時候,我們看待「大小」的理念完全和現當代數學理念的數值、度量的理念,是有巨大的差別的。
這個理念同樣可以在《周易》裡有具體說法:「《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兩儀生四像。四像生八卦。」(《易經•系辭上》)那麼從此段論述看,我們可否思考一下,是「太極」大,還是「八卦」大呢?很明顯,修道者認為是「太極」是最大的,而「八卦」乃是屬於「太極」所生成的而已。「八卦」再怎麼「大」也比不及「太極」的圓容包涵。而且,「太極」還囊括了陰陽兩儀、四像八卦。反觀之,「太極」表現的是怎麼樣的「數」呢?我們知道,用現代數學記數系統來標記的話,「陰陽」可以標記為:0、1。「四像」可以標記為:0、1、2、3。「八卦」可以標記為:0、1、2、3、4、5、6、7。而「太極」怎麼標記呢?這個筆者暫時找不到答案。「太極」本身有沒有「數」的內涵呢?筆者認為「太極」確實有「數」的內涵,或許可以這樣稱之為:0與1的合體,同時又兼有0與1的不斷生成。那麼,這個「太極」算是怎麼樣的「數」呢?那麼,「太極」本身大不大呢?這個問題,還是有待方家來研究論述吧。
修煉者的修行是為了返本歸真。返本歸真的理念與一般世俗的常人的思維是相反的。讀者在本文中可以前後作對比認識。修煉者對於「數」的理解和與之相應產生的理念,也是一種不斷升華、不斷的生成各種境界的思維和理解。對於「數」的「大」與「小」的系列性概念,修煉者會在不同層次的修煉之中證實出不同的認識和體悟。
来源: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