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談「鞦韆」的起源(圖)

鞦韆是我國民俗中最常見的娛樂活動,人人都會蕩鞦韆,可是「鞦韆」一詞究竟是怎麼來的?相信很多人都不清楚。

鞦韆的起源,可追溯到幾十萬年前的上古時代。那時,我們的祖先為了謀生,需要上樹採摘野果或獵取野獸。在攀緣和奔跑中,他們往往抓住粗壯的蔓生植物,依靠籐條的搖蕩擺動,上樹或跨越溝澗,這是鞦韆最原始的雛形。至於後來繩索懸掛於木架、下拴踏板的鞦韆,春秋時期在我國北方就有了。據《藝文類聚》引述古籍記載,「鞦韆」本來是北方山戎的習俗,在寒食節這一天蕩鞦韆遊戲,用以鍛練身體的靈巧性。齊桓公打敗山戎後,這項遊戲隨即傳入了中原。北方寒冷,為結實起見,鞦韆的繩索多用獸皮製成,因此「鞦韆」的繁體字寫作「鞦韆」,偏旁都是「革」。

關於「鞦韆」一語的來歷,唐人高無際在《漢武帝后庭鞦韆賦》的序中寫道:「鞦韆者,千秋也,漢武祈千秋之壽,故後宮多鞦韆之樂。」高無際的意思是說「鞦韆」一詞乃是「千秋」的轉寫,後宮中為漢武帝祝千秋之壽,有蕩鞦韆這項遊戲,後來就乾脆用「鞦韆」來稱呼了。五代時期的王仁裕在《開元天寶遺事》中也寫道:「天寶宮中,至寒食節,競豎鞦韆,令宮嬪輩戲笑以為宴樂。帝呼為半仙之戲,都中市民因而呼之。」

蕩鞦韆的習俗流傳很廣,杜甫有詩「萬里鞦韆習俗同」。北宋時蕩鞦韆蕩出了新的花樣,據孟元老《東京夢華錄》載:「又有兩畫船,上立鞦韆,船尾百戲人上竿,左右軍院虞候監教鼓笛相和,又一人上蹴鞦韆,將平架,觔斗擲身入水,謂之‘水鞦韆’。」「水鞦韆」非常類似今天的跳水運動,是宋代雜技的新發展,在中國雜技史上佔有重要地位,對後世頗有影響。

本文留言

近期讀者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