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說孔夫子的老師:郯子(組圖)
郯城縣城南8公里處,歸昌鄉郯廟村,一棵遒勁古槐枝繁葉茂,生機盎然。這株植於明朝的古樹,歷經400餘年風雨,樹幹因雷擊而中空。古樹連同樹下的土臺,是郯子廟現存的遺蹟之一。據鄉人回憶,建於此處的郯子廟原有大殿三間,殿內供奉郯子、孔子、老子三聖像,像上高懸木質橫匾一塊,上刻「其超一也」。匾額落款時間民國四年,意在讚頌郯子超凡,位列聖賢,和孔子、老子是一樣的。
「郯子是春秋時期郯國的國君,也是孔子的老師。然而他被後世所稱頌的,並不是他的政績,而是他仁孝的品德和淵博的學識。」山東孝老愛親文化研究中心總顧問楊洪彬說。走近神秘的古郯國,故城猶存殘缺城牆遺址,有關郯子的傳說更引發人們的無限遐想。
陳少梅《二十四孝》之《鹿乳奉親》
鹿乳奉親——國君親民勵志
「周郯子,性至孝。父母年老,俱患雙眼疾,思食鹿乳。郯子乃衣鹿皮,去深山,入鹿群之中,取鹿乳供親。獵者見而欲射之。郯子具以情告,乃免。」
元代郭居敬輯錄《二十四孝》,第六個典故「鹿乳奉親」,寥寥數筆勾勒出郯子至孝的形象。
這一傳說有很多不同版本,後人的潤色各有千秋。大意是,春秋時期有位叫郯子的人,極為孝順。郯子年邁的父母同時染上了一種眼疾,以致雙目失明。他奔走各地為雙親求醫問藥,但兩位老人的眼睛卻始終不見好轉。一個偶然的機會,郯子得到了名醫的一個藥方,但需要珍貴的野鹿乳做藥引,他決定拚力一試。
為了獲得鹿乳,郯子絞盡腦汁,終於想出裝扮成鹿的辦法。他從獵人那裡買來鹿皮,風餐露宿,趕到野鹿出沒的深山老林等待時機。不知過了多少日夜,才成功地擠到新鮮鹿乳。
一次取乳的過程中,郯子突然發現獵人正瞄準自己,顯然是把他當成了真鹿。他慌忙掀開鹿皮站了起來,將取乳為雙親治病的實情告訴了獵人,才得倖免。獵人們感佩郯子的孝順,將他護送出山林。
楊洪彬教授多年蒐集資料,他所述說的故事,結局顯得更為親民和勵志:郯子在為父母治療眼疾時,身為郯國國君,而他最後獲得的鹿乳來自獵人的饋贈——獵人被國君的孝心所打動,從自家養的母鹿那裡擠奶給郯子。
郯子父母的眼睛被鹿乳醫好,他向獵人道謝,獵人只說:「用不著謝,您只需把國家治理好就行了。」郯子從此更加勤政為民。
百鳥名官——「鳥官」效法自然
與眾所周知的齊國、魯國不同,郯國是春秋亂世中的東夷小國,史籍記錄不多,因而顯得更為神秘。
在郯城縣城北,「郯國故城」的西牆和北牆有遺蹟可考。牆基寬40米,頂部寬15米,殘牆高4米。這座珍貴的古城址,對於研究山東地區東夷古國史和秦漢時期當地經濟、文化的發展以至中華民族統一文化的形成,具有重要的歷史價值和科學價值。
春秋時期,郯國為魯國的附屬國。據郯城縣史誌工作者介紹,由於早期郯國國君與魯國等中原大國交往較少,乏善可陳,故少有事跡記入諸如魯國的《春秋》等史書。直到魯襄公七年,郯子朝魯,郯國與魯國的外交才作為魯國的重要事件,首次記入國史。
魯昭公十七年,郯子再次到魯國拜訪,受到昭公的盛情款待,留下一段佳話。
今天的人們稱「鳥人」,含戲謔嘲諷之意,但在古代,確實有「鳥官」存在。郯子在魯國的一番高論,證明了古人效法自然,以鳥名劃分官員司職的一段歷史。
魯昭公宴請郯子席間,大家談起前代掌故。因為魯國所封之地為古帝王少皞之墟,郯國人又正好是少皞後裔,魯卿叔孫昭子就問郯子:「少皞氏得天下時,用鳥來命名各部官員,是什麼原因呢?」
郯子回答他:「少皞氏是我的祖先,我當然知道。」
「古代帝王當立,便有祥瑞之物出現:黃帝時出現雲瑞,所以用雲來紀事,命名百官;炎帝神農氏時出現火瑞,所以用火來紀事,命名百官;共工氏時出現水瑞,所以用水來紀事,命名百官;太皞伏羲氏時出現龍瑞,所以用龍來紀事,命名百官。我的遠祖少皞氏得天下時,鳳凰正好飛來,所以用鳥紀事,命名百官。」
不同官員對應不同鳥名,郯子一一列舉。如鳳鳥氏,負責掌管曆法;玄鳥氏負責確立春分、秋分時辰;伯勞氏負責確立夏至、冬至時辰;其他像青鳥氏、丹鳥氏,負責確立立春、立秋的時辰。還有祝鳩氏、鴡鳩氏、鳲鳩氏、鷞鳩氏、鶻鳩氏,分別擔任司徒、司馬、司空、司寇、司事之職。之所以用「五鳩」命名,取意為能鳩集人民也。還有五雉、九扈等職事,分別主管工程、器用、度量衡、農事、教化等事責。自從顓頊高陽氏以來,開始就事命官,之所以會這樣,是不再有祥瑞出現的緣故。
滿座賓客聽後,都為郯子淵博的學識所折服。
郯子所提到的祖先少皞氏,名鷙,己姓,相傳是黃帝的長子。他出生於窮桑(今山東省曲阜北),建都於曲阜,是華夏部落聯盟的首領。少皞後裔中包括炎族的首領,周武王統治時期實行「分封制」,他們便被分封到炎地,稱炎國。炎,古音亦讀tan。楊洪彬教授認為,這裡鳳文化盛行,用百鳥命名百官,是遠古時期圖騰崇拜的一種表現。
1990年以來,考古學者在郯國故城內採集到大宗以陶器為主的遺物,在春秋戰國和漢代的各類器皿中,一件鳳鳥紋半瓦當印證了古代郯國人崇鳥的習俗。
取道東夷——聖人無常師
正是郯子這場有關官禮制度的解說,引來了勤學好問的孔子。
魯昭公十七年,當時孔子年方27歲,在魯國做個小官。他聽說了郯子這番話之後,認為周王朝和魯國的官僚機構臃腫而瀆職。《左氏春秋傳•昭公十七年》載:「仲尼聞之,見於郯子而學之。」他來到郯國,向郯子請教「少皞之國」的官制建置等方面的學問,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孔子問官於郯」。
韓愈《師說》中「孔子師郯子」這句即出於此。至今保存在曲阜孔廟內的《聖述圖》內,有一幅插圖名為《學於郯子》,講的也是這個故事。「問官」這個與郯國有關的歷史典故,至今仍是研究古代官制形成和遠古民族演變的重要資料。
孔子「問官」之後,不久就告訴別人說:「我聽說天子創製了古代官制,但由於現在天子身邊的人才流失和制度的破壞,有關古代官制的學問都保存在四方的蠻夷小國了。這話很對。」《論語》中還有一段記載,孔子曾經認為東夷不同於南、北、西「三方」,有「仁貴之化」,注重禮儀。所以,他要帶弟子子路到東夷居住。
孔子周遊列國時,也曾到郯國。後人為紀念孔子來郯,稱其所登山峰為孔望山,峰頂石樓為望海樓,還有紀念孔子問郯子的問官臺。明代海州刺史張峰在考證孔望山的由來時寫道:「孔子問官於郯子,曾經登山望海,世傳其崇山峻嶺為孔望山。」
從後世的評價來看,郯子的賢能不及孔子,但「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郯子對「禮」的見解和對「孝」的踐行,給孔子帶來了至關重要的啟發。《論語》中有很多關於「禮」和「孝」的論述,先賢的言行為孔子創立自己的學說提供了珍貴的參照。
郯子塑像
郯子逝世後,後人建起了郯子墓、郯子廟、問官祠等,歷代重修,供人憑弔。郯子墓位於郯子花園北側,即郯城縣歸昌鄉郯廟村北約1公里,高峰頭鎮西曹村西南200米處,又名郯子林。墓地具有一定規模,後又經捐樹再造,歷經滄桑。
1976年,該墓封土被挖平,下挖兩米多深,發現鐵汁澆灌的棺槨,無法打開,僅在靠近棺槨處挖出青磚、銅鏡、石人等物。現僅存一塊向北傾斜的石碑,立於清乾隆年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