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有這樣一個故事很流行:一個中國老太太,60歲時終於掙夠了錢買了一套房子。一個美國老太太,60歲時終於還清了購房的貨款,而她已經在這房子裡面住了30年了。這個故事似乎在告訴我們:我們應該提前消費,通過銀行貨款,可以提前30年住上自己的房子。如果故事只是到這,顯然提前消費是更優選擇,但人生只是要一套房子而已?換一種思維,一種做法,故事中的中國老太完全可以是富人,以一己之力,而美國老太依然是窮人。
別忘了世界第八大奇蹟的復利效果。即使每月存1000元,一年12000元,按年利12%算,30年之後的本息是2934510元,35年後便是5247850元。要知道今天的1萬元,就是30年後的30萬(準確數是299,599,按年復利12%)。可以說,時間是每個人致富的利器,但為什麼絕大多數人辛苦做事,卻一直在焦慮孩子的養育費用、自己的養老費用?主要原因有二:一是提前消費或只知儲蓄不懂投資,二是上了買房的當。
如果先買房,由於房子是很大一筆支出,對多數人而言能夠用於投資的錢所剩無幾,更何況原本就沒有投資這個意識。於是雖然努力工作,薪水有時也很豐厚,但絕大部分都在替銀行賺錢,為銀行而努力工作。反過來,如果你先投資,投資越早,通過復利得到的收入就越多,買房就會更輕鬆,同時還會有一大筆錢。
高價商品(比如自住房產)是有錢後的結果,是投資成功的獎賞。人們看到富人多有豪宅名車不假,但根本問題是:他們是有了豪宅名車才富的,還是富了才有了豪宅名車?顯然是後者。盲目貪圖享受,先要房要車,結果只會變成看起來有錢的沒錢人。消費不起時硬要借錢消費,只會讓你更窮,雖然看起來不窮。只有積累了足夠的資產,用資產產生的收益來購買,既不傷害生錢的機器,同時又可以得到想要的物品,這種順序才能使我們走上持續富有之路。
像其他事物一樣,投資自然也需要學習。奇怪的是,多數人本科畢業後年薪也就是幾萬,但至少投入了十六七年的時間和金錢。而對投資理財,卻很輕率,可以說什麼都不懂,就敢將辛苦賺來的錢隨便扔到股市,然後祈禱發大財,結果自然賠多賺少。要投資,就要先學習投資,先對自己投資,再投資資產,這才是正確的順序,才會得到想要的結果。
比如股票,眾所周知它變幻莫測,是快速賠錢的優良品種。可是真要用心做起來,其實也不是很難,要賺錢,在只能做多的市場,一定是低買高賣。一個方法就是,考察要買股票近五年的低點、當年的低點、近三個月的低點,盡量靠近低點買入,做兩三隻股票的一個投資組合,分三四次建倉。這種方法雖然不敢說一定賺錢,但因為買的總是近於低點,賺錢是最可能出現的結果。當然如果能做國外股票市場,比如美國,已是十年牛市,賺錢的把握自然會更高些。巴菲特便是如此,低點買入,坐等賺錢,有的股票甚至幾十年都不曾賣出。當然挑選股票和堅持持有所選股票,這是學問,需要學習與修煉。
富有不是你賺了多少錢,而是你能剩多少錢。賺多花多,甚至賺少花多,沒有儲蓄,只有負債,不會投資,上哪富有去?所以如果中國老太(其實是每個人)用儲蓄來投資,而不是只儲蓄,就不但會有房子,還會有額外一大筆錢養老。而美國老太提前消費,在負擔不起房子的時候買房,沒有儲蓄去投資,最後只能是為銀行打了三十年的工,白白浪費了三十年的投資復利收益,此中教訓,不可不知。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