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客家山民的伏虎術

民國時期,閩西客家地區,重巒疊嶂,山高林密草深,虎災肆虐。路上常能見到斷手斷腳、臉帶虎爪瘢痕的殘疾人,他們都是虎口逃生的山民。
  
客家山民伏虎方法很多,如裝弩箭、設虎夾、放木籠,但最為驚險的是挖坑捉虎。
  
有經驗的山民依山林氣氛、盤旋的烏鴉、地上的虎跡和虎糞就能察明老虎的活動規律,然後在山坳平坦處挖坑,坑深兩丈多,下寬上窄,鏟除鮮土,坑口鋪上活動翻板並蓋上樹葉、草屑等偽裝物。
  
在坑側插一木架,吊一根6尺長百來斤的大松木槓,正對翻板,繩子的另一頭打一活套,套在翻板上,坑北扎一柵欄,內栓一牛做誘餌,柵門大開,朝南對著坑口。
  
月亮升起來了,灑下的銀輝給大山罩上薄紗,松濤陣陣。餓極的老虎出來覓食了。「咩———咩———」,嗅到虎騷味的牛嚇得狂奔亂跳,發出絕望的哀嚎。老虎聽到牛叫,精神抖擻,停步,弓身,發威長嘯:「嗚———」。
  
牛嚇得魂飛魄散,縮成一團,瑟瑟發抖。老虎衝向獵物,冷不防一腳踏在翻板上,「咕咚」一聲掉入深坑,同時,支撐大松木槓的活繩套被扯脫了,那大松木槓「啪」的一聲落下,紮紮實實地壓在翻板上。深陷坑內的老虎通宿憤怒地打轉、咆哮、騰躍。
  
天亮後,山民看到大松木槓落下,曉得老虎已中計。他們把翻板挪開一點,丟入一雞,累餓至極的老虎順勢一扑,一口吃掉。山民接著丟入一蓑衣,老虎張開鋼爪去撕抓,棕絲把它的一隻利爪纏住了。
 
山民再把一隻雞吊入,老虎去抓扑騰著翅膀的雞,山民提起雞,又神速地丟入一蓑衣,老虎的另一隻利爪也被纏住了。
  
山民用一隻用竹篾、鐵絲編成的籠套,在籠口穿一條結實的棕繩,將棕繩穿過一根打穿竹結的竹竿,套外挂一隻雞,握緊竹竿去誘虎,鋼爪被纏住的老虎張口去咬籠套內的雞,山民將棕繩閃電般用力一拉,釦子鎖緊,虎頭便被牢牢套住了。
  
放下竹梯,一後生跳入,怒不可遏的老虎大吼一聲,齜牙咧嘴扑來,鐵尾一掃。那後生一閃,張開胳膊把虎腰鐵鉗般抱住,往上一提,腦袋死死地抵住其下巴。老虎慌亂至極,「嗷嗷」喘息,威風掃地,束手待斃。
  
另一後生也跳入,麻利地把老虎前後腳綁牢。木架從坑口吊入,綁成粽子的老虎放上木架。一聲吆喝,眾人齊心協力,一下子就把那只四五百斤的老虎拉出陷阱,七手八腳塞入鐵籠,一路歡笑抬回村內了。

本文留言

近期讀者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