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謎團的新考實(組圖)
李白是盛唐詩壇最具代表的詩人,也是我國文學史上繼屈原之後,又一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他一生創作了9000多首詩作,但流傳下來的僅僅有900多首,這些詩作在中國乃至於世界廣為流傳,傳唱不絕。
一:李白的身世
游國恩等主編的高等學校文科教材《中國文學史》:「李白(701-762),字太白,祖籍隴西成紀(今甘肅天水附近),先世在隋未因罪徙居中亞。他誕生於中亞的碎葉,五歲時隨父遷居四川彰明縣的青蓮鄉,因自號青蓮居士。」 前蘇聯已解體,碎葉在今吉爾吉斯共和國境內的托克馬克。李白自己在一首詩中寫到「家本隴西人,先為漢邊將,功略蓋天地,名飛青雲上。」詩中的隴西人指的是李白的祖籍,也就是今天甘肅省秦安東,其祖先在漢代時是防守邊疆的將領,有些學者以此句認為李白是「飛將軍」李廣的第25代孫,屬於西漢李陵、北周李賢、隋朝李穆一系的後代,李白生前也確實承認其遠祖是李廣。
宋•梁楷《李白行吟圖》
李白在作品中提到過自己的妻子、女兒、兄弟、朋友,有的是多次提到,而卻從來沒有提到他的父親李客,那麼李白的父親到底是一位什麼樣的人物呢?許多學者推測李客最大可能是位俠客,經常扶危濟貧或替人伸冤,這樣也就觸犯了當權者,最終只得避隱於窮鄉僻境,隱姓埋名,我們也可以從李白身上看到其父的俠氣風範,還有可能就是李白的父親由逃避仇殺而「潛還」的。
李白大約5歲時,隨其父遷居於綿州彰明縣(今四川江油市)的青蓮鄉,李白就是在那里長大成人的,他對青蓮鄉有著依依的故鄉情節,還自號青蓮居士,難怪歷史上把李白的籍貫誤認為是蜀中。李白在江油度過了長達16年的寶貴時光。李白一生在外遊歷時也常常思念故鄉,最有名的詩作《靜夜思》中曰: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
在這裡要強調一下,「床前明月光」並不是明亮的月光照在李白睡的床上,在唐代「床」指的是座具,唐人睡覺的用具叫「榻」。唐代以前漢民族都是席地而坐,後來,在民族融合的過程中,漢民族受到北方遊牧民族騎馬的馬鞍的啟發,在生活中,發明瞭凳子之類的坐具,而唐王朝的開創者李淵、李世民父子就是在草原上放馬的胡人,後來,漢化後就改姓漢民族的「李姓」。讀《靜夜思》時,多數人認為是月光照在李白的床上,這是錯誤的,李白並非那麼懶惰。
二:李白的志向是做「姜太公式」的宰相
青少年時期的李白以「狂人」著稱鄉里,當然他看不起別人,別人也看不起他。在現實中,他處處與別人不一樣,他多年呆在山中養一種奇特的鳥,這也養成了他後來對於任何東西不屈服的品性。中國的科舉制最早原自於隋朝,明代發展到鼎盛時期,到清代末期走向衰敗、滅亡。科舉制在封建時代算是最好的選材方式,但李白對於科舉制卻沒有任何興趣,他自認為他與平凡的俗人不一樣,更不會像他們一樣去參加考試,然後步入仕途,由地方上芝麻大的小官做起。經過許許多多年的歲月後,當頭髮、眉毛白了的時候在官場上才有了點起色,但這時也離走進墳墓的日子不遠了。
清•蘇六朋《太白醉酒圖》
個性張揚的千古奇才李白認為自己應該是「三年不鳴,一鳴驚人」,憑其才華,他應該是讓皇帝親自登門拜他為相,就似商末周文王拜姜尚為宰相一樣,而且像姜尚一樣還不願意輕易出山,常常逃避,一直到80多歲才不得不出來輔助周文王建立周朝。李白為自己設計的仕途之旅是「跨越式」的,他應該一部到位,直接做皇帝的老師、姜太公式的宰相。為此,他在今天的四川江油等當時的皇帝親自登門請他,焦慮中苦苦等到25歲,皇帝也沒有發現他這位自封的奇才。
25歲時,李白離開四川,他要主動出擊,他不能再等待了。為實現自己做皇帝的老師、做姜太公式的宰相的「政治神話」,他手執自薦信,信中他自稱他是西涼國國王李暠的後代,他四處奔波把自薦信投遞給各方高人,讓人把他推薦給皇帝。他要以作家、詩人的身份實現他的遠大政治理想。
三:李白的第一次婚姻
27歲時,李白結婚了,他在《上安州裴長史書》中說:「見鄉人(司馬)相如大誇雲夢之事,雲夢有七澤,逐來觀焉;而許相公家見招,妻以孫女,便憩跡於此,至移三霜焉。」,文中的「許相公」指的就是許圉師,他曾經在唐高宗龍朔年間擔任左相,還連任四任,退休後,回到他的老家今天湖北省安陸。在李白求官兩年無望時,竟然在湖北與許圉師的孫女結婚了,而且是讓當時社會歧視的「入贅」的方式,看來心急要做宰相的李白真的是拚命了,他要先接近退休的宰相,培養做宰相的技能了,並以許家的勢力來為自己獵取功名。
「入贅」即是丈夫嫁到妻子家裡,就是俗話說的「倒插門」。人類社會首先經歷了母系社會,中國自夏、商、週三代起就建立了父系社會,以父系為中心的倫理觀念深入人心,男尊女卑,婦女失去了獨立的人格和自主權。婦女出嫁到丈夫家,生兒育女,操持家務,被視為天經地義的事。相反,如果男人入贅到妻子家就是反常之事,會遭到全社會的歧視。從典籍來看,在秦漢時期,入贅的女婿的社會地位猶如犯罪的人,會遭到社會的鄙棄和政府的迫害。雖然,唐代比較開放,但是入贅依然倍受社會各階層的鄙視,而且,當時許家的鼎盛期已過,李白的心理壓力也是巨大的。
在李白所處的那個時期,結婚時非常講究門第觀念,以娶「五姓女」為榮,「五姓」指的是河北清河、山東博陵的崔姓;北京範陽的盧姓;河北趙郡、甘肅隴西的李姓;河南滎陽的鄭姓;山西太原的王姓,這五大世族自南北朝以來就是著名的郡望,被海內外稱為第一流的高門。憑李白當時的影響力是完全可以與「五姓女」通婚的,李白的地位就相當於今天最吃香的流行歌壇巨星一樣,他走到那裡都會有許許多多的「追星族」相伴著。
結婚後三年,李白通過許家的舊交,結識了一大批權貴,有唐玄宗的妹妹玉真公主、賀知章等人,李白第一次赴長安求官,但他一無所獲。李白與許氏共同生活了10年,許氏為李白先後生下了一女一男兩個孩子,李白給兒子取名「伯禽」,小名「明月奴」,女兒取名「平陽」,這兩個名字也影射出李白的政治抱負,「伯禽」是西周時傑出政治家,被尊為文聖的周公的長子的名字,「平陽」是漢武帝姐姐的名字。而兒子的小名「明月奴」,其中的「奴」在當時是一種愛稱,因為兒子比女兒小的緣故,「明月」是因為李白喜愛明月的緣故。在妻子許氏去世後,李白與當時安州(指今天的安陸)的官員相處得十分糟糕,他一家人在安陸難以生存,於是,他不得不離開安陸。
四:與李白同居的兩個女人
關於李白的婚姻,李白的崇拜者魏顥作的《李翰林集序》記述到:「白始娶於許,生一女一男曰明月奴。女既嫁而卒,又合於劉,劉訣。次合於魯一婦人,生子曰頗黎。終娶於宗。」這段文字的大意是:李白開始娶了許氏,生下一個女兒、一個兒子,兒子名叫明月奴。在女兒還沒有出嫁的時候許氏就去世了,李白就又與一位姓劉的女子同居了,後來二人分手。接著李白又與一位無名氏的魯婦人同居,生下一個兒子,取名叫頗黎。最後李白娶了宗氏。文章中的用詞是經過反覆推敲的,李白與許氏、宗氏的關係被稱為是「娶」,他們之間是明媒正娶的,舉行過婚禮的,而李白與劉氏、魯一婦人的關係被稱為是「合」,他們沒有舉行婚禮,只是同居關係。
在許氏去世後不久,為了「一女一男」兩個孩子,李白很快就與一位姓劉的女子同居了,但二人的同居生活是不幸的、短暫的,其原因有二:一是劉氏常常譏笑李白沒有錢財,沒有才能,這讓狂放的李白痛苦不堪,李白在《南陵別兒童入京》中大罵劉氏是「會稽愚婦輕買臣」,「買臣」指的是西漢的朱買臣,朱買臣(?─前115),字翁子,吳(今屬江蘇省)人。家裡十分貧窮,但買臣喜好讀書,常斫柴賣錢為食,挑著柴擔,仍誦書不絕於口,其妻羞之,要求離婚,買臣不能留。過了幾年,有人將買臣推薦給漢武帝,被漢武帝拜為中大夫。當時東越屢叛,買臣以為發兵可以平定,武帝遂任命他為會稽太守。這一切讓當年輕視買臣的妻子感到難過。李白自比朱買臣,認為劉氏就是那個有眼無珠的會稽愚婦。二是劉氏經常在李白的朋友面前散佈李白的是是非非,這讓李白大為光火,李白為此寫詩「雪讒」自辯,在《雪讒詩贈友人》中罵劉氏「彼婦人之猖狂,不如鵲之彊彊;彼婦人之淫昏,不如鶉之奔奔;坦蕩君子,無悅簧言!」詩中的「彊彊」指的是犟嘴,從詩中足見李白對劉氏有多麼的討厭與不滿。好再他們很快就分手了。
李白除了寫詩外,還是一位武林高手,武藝十分驚人,他在幽州打獵時,曾經「一射兩虎穿」(《贈宣城宇文太守兼呈崔待御》),一箭就射死了兩隻老虎。平時李白常常佩戴一把寶劍,因為求官屢屢失敗,李白為發泄內心的不滿,常常在寫詩時說自己殺了許許多多的人,研究李白的不少人誤認為李白是殺人犯。李白的時代有「三絕」,就是:李白的詩歌、張旭的草書、裴旻的舞劍。李白在與劉氏分手後,決定移家魯郡兗州任城東門內,他要向裴旻學習舞劍,李白在《五月東魯行,答汶上翁》詩中曰:「顧余不及仕,學劍來山東」,就是還沒有當上任何官職,就先到山東學習舞劍。
把家遷到山東後不久,李白又與一個女子同居了,這位無名的東魯女子還為李白生下了個兒子,李白給兒子取名「頗黎」,也就是「玻璃」,在唐代「玻璃」指的是「水晶石」,產於李白的出生地碎葉,可能李白比較懷念那裡,也又可能是李白那時非常想要這些貴重的東西,所以才給兒子取這樣一個名字。
五:李白的第二次婚姻
公元742年冬天,唐玄宗要召見已經41歲的李白,李白就把前妻許氏生的兩個孩子伯禽、平陽托付給同居的東魯女子,然後單身第二次進京,唐玄宗特例步行去接見李白,讓李白坐在他的七寶床上,並賜酒宴,然後封李白為詩文待詔,就是皇帝需要好的詩文時,李白要隨叫隨到,負責為皇帝寫詩,陪皇帝玩的,沒有任何的政治責任。李白的政治抱負是作宰相,這個結果讓李白十分失落。
到了公元744年春,僅在京城呆了一年多的李白被迫離開,唐玄宗時期即是封建時代的鼎盛時期,也是唐代由強轉衰的時期,唐玄宗前期任用一大批有才能的朝臣為宰相來治國,如:姚崇、宋璟、張九齡等。後來他罷免了張九齡的宰相職務,開始任用奸臣李林甫為宰相,並長達16年之久,後又重用不學無術的奸相楊國忠,在軍事上,重用只會跳一種奇特舞的、目不識丁的、體重達300公斤重的安祿山,像李白、杜甫、高適、王昌齡、王之渙、王維等飽讀詩書人才被閑置一邊,不受重用,他們把遠大的抱負寄託在詩歌創作中,他們吃酒以自我麻醉,他們創造了中國詩歌史上最輝煌的時代,而唐王朝也因此步入衰頹。
唐玄宗以「詔許還山」為名,還送給李白一大筆錢財,同年3月,李白由商州東下,漫遊梁宋、齊魯,還與杜甫、高適同游,還是在這一年,李白在梁苑(今天河南的開封市)遊歷時,又一次結婚了,對方依然是宰相的孫女,李白仍然是「入贅」的方式結的婚。自己作不了宰相,就娶宰相的家的女子為妻,這也是一件十分光彩的事情,可以滿足虛榮心極強的李白。
但這一次李白娶的是一代奸相宗楚客的孫女,但李白不在乎這些,宗楚客先後依靠武則天、武三思(武則天的娘家侄子)、韋後(武則天的兒子,唐中宗的黃後)的勢力曾經三次作宰相,後來,韋後謀害了中宗,李隆基(也就是後來的唐玄宗)起兵把韋後殺死,宗楚客也因故被處死,但是,不久朝廷又為宗家恢復名譽。當時,李白是「空名動京師」,而宗家則是「失勢去西秦」。
但是,有一點我必須在這裡強調一下,李白的兩次結婚都是不受當時的法律保護的,《詩經》中曰:「娶妻如何,匪媒不得」。就是結婚這事,必須先有媒人說合。《禮記》中曰:「婚禮者,禮之本也。」在中國從先秦開始就制訂了各種有關婚禮的儀制,後代一直沿用,李白的兩次婚姻都是在遠離家鄉的情況下完成的,他不可能先徵求父母的意見,後又找媒人說合,因為他舉目無親。李白的婚禮更不可能按程序進行,他客居它鄉,孑然一身,誰去幫他完成這些繁雜的程序哪!在《唐律》中對此有明文規定,可以說李白的兩次婚姻並不受唐代法律的保護,他僅僅是舉行了簡單的婚禮。
李白與宗氏結婚後共同生活了8年,宗氏沒有給李白留下子嗣,而且結婚後,李白前妻許氏生的一男一女也只能與先前同居的東魯女子一起生活。「安史之亂」爆發後,李白與宗氏逃難到了廬山,後來,永王李璘造反請李白出山,李白見又有了政治的機遇,就同意了李璘的請求,不久,永王的叛亂被朝廷平息,李白遭到流放夜郎,宗氏與弟弟宗璟親自到今天江西九江的江邊為李白送行,可見李白與宗氏感情頗深。從此,李白再也沒有見到過宗氏。在流亡途中,李白被特赦。
李白比起杜甫來要幸運的多,杜甫比李白小11歲,李白活著的時候他的詩歌已經名滿華夏,而杜甫的詩歌不符合當時的主旋律,在唐代人編的所有的詩集中竟然找不到杜甫的一首詩歌,杜甫的詩歌直到宋代才被歐陽修大加讚賞,杜甫窮困一生,他只找了一位比他小十多歲的女子為妻,這種行為被後人讚賞,明代人封杜甫為「詩聖」,而李白活著的時候就是公認的「詩仙」。
六:李白的死因之謎
公元762年,特赦後的李白貧困交加,他拖著重病的身驅,投靠在安微南部當塗縣縣令的族叔李陽冰,也就在這年的11月李白死了,享年62歲。隨後關於李白的死因展開的爭論長達千餘年,歸納起來有三種說法:其一是狂飲而死,其二是病死,其三是溺水而死。
李白作為唐代最偉大的詩人之一,在正史《舊唐書》、《新唐書》中均有記載,在談及其死時,《舊唐書》上說他是飲酒過度醉死於宣城,這代表官方的最正式的一種說法,應該是一種嚴肅、認真的說法。李白一生嗜酒如命,以狂飲而著稱,他的詩作中字字句句都滲透著酒的氣息,甚至於他的兒女都因其飲酒而發育不良,導致先天畸形、智力缺陷,狂飲而終比較符合李白的實際。李白生前的好友範倫的兒子範傳正寫的《墓銘》中說:「至今尚疑其醉在千日,寧審乎壽終百年,」也認為是狂飲而亡。
病死說最早見於李白的族叔、李陽冰為李白編的《草堂集》的序言中,曰:「陽冰試弦歌於當塗,心非所好。公遐不棄我,乘扁舟而相顧。臨當挂冠,公又疾亟。」李陽冰這段文字中只提到李白身患疾病,但從沒有說李白是因病而死的話。唐代詩人皮日休作《李翰林詩》說:「竟遭腐脅疾,醉魄歸八極。」是說李白因狂飲而誘發疾病,最後他的靈魂帶著醉意升了天。現代著名學者郭沫若從皮日休的詩句中,以一個現代專門醫生的口吻,提出「腐脅疾」就是今天的膿胸症,說61歲的李白在金陵、宣城、歷陽間往來,其間李白曾決定從軍,但因患有慢性的膿胸症而放棄計畫,62歲時在當塗養病,最終膿胸症把胸壁穿孔,成腐脅疾,十一月卒於當塗。這種提法因與皮日休的詩有關聯,多少帶有文學的色彩。
溺水說主要來源於民間,即所謂的「世俗言」者,是源於民間的一種美好的想像,最後也只能定格在民間的傳說上,其實這種傳說早在李白去世不久便在民間廣為流傳,傳說使故事變得生動而又離奇,十分有吸引力,五代王定保《唐摭言》述:「李白著宮錦袍,游採石江中,傲然自得,旁若無人,因醉入水中捉月而死。」宋代洪邁《容齋五筆》也有相同的記述,元代王伯成以此編雜劇《李太白流夜郎》,對上述的故事又進行了續寫,說李白入水中,被水中的龍王迎去了。李白的死被藝術化了,現代的詩人,藝術家仍在敘述著李白這個完美的結局,李白沒有死,而是由人變成了神仙,這裡面寄託了一代代的中國人對李白的敬仰之情。
李白死後他的兒子伯禽就去請一個最擅長於撰寫墓誌的,而且又擅長於碑版文字的,名叫李華的人為其父撰刻墓誌,李華費了半個月的時間,寫了一萬多字,關於李白的死,他只寫了幾個:「年六十有二,不偶賦《臨終歌》而卒。」
七:李白的後人在哪裡
李白一生總共生了三個孩子,第一位婦人許氏為他生下一女一子,女兒平陽成人後,結婚嫁人,但婚後不久就病死了。兒子伯禽性格隨和,很孝敬老人,結婚後,生下了三個孩子,長子在12歲時,外出不知去向,長女嫁給了一個叫陳雲的農民為妻,次女也嫁給了一個叫劉勸的農民。伯禽在李白去世後30年,因江淮地區發生特大洪澇災害而不祿,因為伯禽是一個讀書人,是一個沒有做官的「士」,按《禮•曲禮下》載:「天子死曰崩,諸侯曰薨,大夫曰卒,士曰不祿,庶人曰死。」終年56歲。李白與東魯女子同居時生下的頗黎,也不知何故,而下落不明。
從文獻來看,在李白去世50年後,李白生前的好友範倫的兒子範傳正做了掌管宣歙池等州的地方大官,範傳正利用職務的便利開始在其管轄地區尋找李白的後人,「凡三四年,乃獲孫女二人,一為陳雲之室,一為劉勸之妻,皆編戶氓也。」就是找了三四年,才找到李白的兩個孫女,她們一個嫁給了一個叫陳雲的,一個嫁給了一個叫劉勸的,他們都是失去土地流亡的農民,後被編入當地的戶籍。
範傳正把李白僅存的兩個孫女召至郡府,詢問她們,她們說:「父伯禽以貞觀八年不祿而卒。有兄一人,出遊一十二年不知所在。父存無官,父歿為民;有兄不相保,為天下之窮人。無桑以自蠶,非不知機杼;無田以自力,非不知稼穡;況婦人不任,布裙糎食,何所仰給?儷於農夫,救死而已。久不敢聞於縣官,懼辱祖考。鄉間逼迫,忍恥來告。」範傳正見她們二人生活可憐,就勸她們改嫁,她們婉言拒絕,範又問她們有什麼要求,她們說,祖父李白去世時葬在了當塗的龍山,但李白生前十分仰慕謝眺,願死後葬在謝眺所葬的當塗青山,範傳正答應了她們的要求,把李白的屍骨改葬青山。
在李白去世70多年後,唐代的一個叫裴靜的文人去李白的墓地拜謁李白,他記述說李白的墓已經有5、6年沒有人掃了。
李白按中國人的說法是:絕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