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名人與黃芪的故事(圖)

山中相送罷,日暮掩柴扉。

春草明年綠,王孫歸不歸?

這是唐代詩人王維的《送別》詩,詩中的王孫也是一味古老中藥的別名。黃芪稱為王孫,見於與王維同朝的甄權的《藥性論》,轉載於明朝藥物學家所著的《本草綱目》,黃芪,舊作耆,長也,被李時珍稱為補藥之長。黃芪味甘、微溫,有補中益氣、止汗、利水消腫、除毒生肌的作用。黃芪有廣泛的應用,受到不少名人喜好。

柳太后與黃芪

《舊唐書·方技傳》記載唐朝許胤宗在南陳新蔡王手下做官時,柳太后突然患中風說不出話來,請遍名醫治療都沒有效果。柳太后因為口噤不能服藥,眼見病情一天比一天加重,眾醫束手無策,新蔡王更是心急如焚。而精通醫藥的許胤宗不但不著急,反而提出用熱湯氣熏蒸法為太后治病。於是用黃芪、防風兩味藥煮湯數十斛,放到柳太后的床下,藥汁瀰漫,煙霧繚繞,柳太后當天晚上就能說話。以後經過一段時間調理,太后便康復同以前一樣了。

柳太后猝患中風,是因年老體弱、氣血失調的結果。而黃芪性溫,善補氣升陽、固表行滯防風性微溫,善散風勝濕止痛。李杲說黃芪得防風其功愈大。二者相伍,既能補氣固表而健體,又能散風行滯而調氣血,恰中病理。再加上熱蒸氣既能溫通經絡,促進氣血運行,又能潤肌膚、開毛竅,促進藥物成分的吸收,故能在較短時間內收效。

本文留言

近期讀者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