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瞭解天干地支嗎?(圖)
自李虛中、徐子平創立算命術以後,演算法命都少不了要和天干地支打交道,否則便就寸步難行。
「天干地支」,簡稱「干支」,又稱「乾枝」。前人有云:「天干,猶木之干,強而為陽;支,猶木之枝,弱而為陰。」可見稱為干支的原始用意。
天干的數目有十位,它們的依次順序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地支的數目有十二位,它們的依次順序是: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因為天干地支原是取意於樹木,所以,對於它們的原始意義,有這樣有趣的說法:
十天干
[甲]像草木破土而萌,陽在內而被陰包裹。
[乙]草木初生,枝葉柔軟屈曲。
[丙]丙,炳也,如赫赫太陽,炎炎火光,萬物皆炳然著見而明。
[丁]草木成長壯實,好比人的成丁。
[戊]茂也,象徵大地草木茂盛。
[己]起也,紀也,萬物抑屈而起,有形可紀。
[庚]更也,秋收而待來春。
[辛]金味辛,物成而後有味。又有認為,辛者新也,萬物肅然更改,秀實新成。
[壬]妊也,陽氣潛伏地中,萬物懷妊。
[癸]揆也,萬物閉藏,懷妊地下,揆然萌芽。
十二地支
[子]孳也,草木種子,吸土中水分而出,為一陽萌生的開始。
[醜]草木在土中出芽,屈曲著將要冒出地面。
[寅]演也,津也,寒土中屈曲的草木,迎著春陽從地面伸展。
[卯]茂也,日照東方,萬物滋茂。
[辰]震也,萬物震起而長,陽氣生發已經過半。
[巳]起也,萬物盛長而起,陰氣消盡,純陽無陰。
[午]萬物豐滿長大,陽氣充盛,陰氣開始萌生。
[未]味也,果實成熟而有滋味。
[申]身也.物體都已長成。
[酉]酋也,萬物到這時都酋縮收斂。
[戌]滅也,草木凋零,生氣滅絕。
[亥]劾也,陰氣劾殺萬物,到此已達極點。
天干記日 地支記月
據說,對於這種有趣的天干地支,發明者是四五千年前上古軒轅時期的大撓氏。起先,天干僅是用來記日,因為每個月的天數都是以十進位的;地支用來記月,因為一年十二個月,正好用十二地支來相配。可是隨之不久,人們感到單用天干記日,每個月裡仍然會有三天同一天干,所以便用一個天乾和一個地支分別依次搭配起來的辦法來記日期,如《尚書·頤命》就有「惟四月哉生魄,王不懌。甲子,王乃洮拱水,相被冕服,憑玉幾」的記載,這用現在的話來說,就是四月初,王的身體很不舒服。甲子這一天,王才沐發洗瞼,太僕為王穿上禮服,王依在玉幾上坐著。後來,干支記日的辦法又被漸漸引進到了記年、記月和記時。這樣,干支記年、記月、記日、記時的一整套體系就在實踐過程中,漸次地形成了。
六十甲子
十天乾和十二地支的最小公倍數是六十,所以它們依次從頭結合到底一個循環,通稱「六十甲子」。「六十甲子」的次第是:
甲子、乙醜、丙寅、丁卯、戊辰、己巳、庚午、辛未、壬申、癸酉、甲戌、乙亥、丙子、丁醜、戊寅、己卯、庚辰、辛巳、壬午、癸未、甲申、乙酉、丙戌、丁亥、戊子、己丑、庚寅、辛卯、壬辰、癸巳、甲午、乙未、丙申、丁酉、戊戌、己亥、庚子、辛醜、壬寅、癸卯、甲辰、乙巳、丙午、丁未、戊申、己酉、庚戌、辛亥、壬子、癸醜、甲寅、乙卯、丙辰、丁巳、戊午、己未、庚申、辛酉、壬戌、癸亥
夏歷寅月作一年起始
以上「六十甲子」,每個單位都可按照先後順序分別代表不同的年、月、日、時。比如以日為例,清代道光二十二年壬寅(1842)農曆四月十一日是己亥,那末四月十二日、十三日就可順次推知為庚子、辛醜……四月十日、九日就可逆次推知為戊戌、丁酉……。這樣六十甲子循環往復,週而復始,以至無窮。早在春秋戰國時期,曆法混亂,夏歷、殷歷和周歷同時並存。三種曆法之間的主要區別是每年開頭的月建不同。秦始皇統一中國後,曾改用夏歷建亥之月的十月為一年的開頭。此後直到公元前104年漢武帝改用太陽曆,才正式確定以夏歷建寅之月的正月,作為一年的開頭。打這以後的二千年間,除了王莽、魏明帝時一度改用殷歷,唐代武則天和唐肅宗一度改用周歷,一般都以夏歷的寅月作為一年的起始。
二時辰在古代的一種通俗叫法。這種俗稱,主要是藉助一些自然特徵和生物特徵宋表小的。「雞鳴」、「人定」,藉助於半夜雞叫和人入夜睡覺的特徵。「食時」、「哺時」,藉助吃飯時刻表示時間。古人一日兩餐,早飯在日出以後,隅中以前,所以稱這段時間為「食時」;晚飯在日跌(太陽偏西)以後,日入以前,所以稱這段時間為「哺時」。除此之外,其餘留下的八個時間俗稱,多半以太陽位置為主要特徵宋表示的。這裡要注意的是對於子時的劃分,因為上半時辰在夜半前,所以屬上一天,下半時辰在夜半後,所以屬下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