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

【谷風】「二二八」與「六四」

作者:谷風  2014-06-23 19:31 桌面版 简体 打賞 0
    小字

【看中國2014年06月23日訊】二二八事件,是臺灣史上最令人不忍卒讀的一頁。六十七年前,國民黨政府對臺灣人血腥鎮壓的這宗慘劇,迄今仍然是臺灣人一段慘痛的記憶。

1947年2月28日,國共內戰正甜,政府緝私人員在臺北打傷一女煙販,引起民眾不滿,由此演變成暴力衝突,並導致槍擊血案。當時主政臺灣的行政長官,後來叛國投共被槍決的陳儀,未能妥善處理,不懂以理性和平方式對待抗議的民眾,而是以暴力、子彈鎮壓,導致騷亂迅速擴大。一場反獨裁、反專制、反暴力、爭民主的運動蔓延臺灣全島,一發不可收拾。臺共更趁機到處煽動民眾反對政府,排斥外省人,乃至搶奪軍械,到處襲擊政府機關。蔣介石最後決定於3月8日派遣國軍登陸臺灣,以武力平息動亂。這一事件,被稱為二二八事件。

臺灣解嚴後,被埋沒四十多年的二二八事件終於得到平反,沒有被遺忘。1995年2月,當時的李登輝總統代表國民黨政府向所有二二八事件的受難者家屬道歉,並向罹難家屬作出賠償的決定。為了紀念二二八事件,擔任臺北市長的民進黨陳水扁把臺北新公園改為二二八和平公園,在公園內設立紀念館和建立二二八紀念碑,讓臺灣人永遠記得那段殘酷的、以武力鎮壓人民的歷史。前總統陳水扁與現任總統馬英九,每年都出席二二八事件的紀念儀式,並向受難者及其家屬默哀致歉。

國民黨政府在處理、解決二二八事件承擔歷史責任,重新評價二二八事件;政治上給受害者平反,經濟上給受害者家屬賠償,嬴得了人民的寬恕與諒解。馬英九總統在一次二二八事件追悼會上說:「歷史或許可以原諒,但真相不能被遺忘。」

今年也是北京六四天安門事件25週年,儘管中共政權每年臨近六四都竭盡全力封鎖有關六四的報導,但這一重大歷史事件卻並沒有因為中共政權絕口不提、封鎖輿論而被遺忘,相反海內外各地人士每年都舉行紀念活動和追悼會,而且要求平反六四的呼聲一年比一年高漲。香港今年紀念六四活動人數達到18萬人,創下了新記録。

六四天安門事件是學生反腐敗、要求民主的和平抗議示威,但卻被定性為「反革命暴亂」,並遭到北京當局以坦克、槍炮血腥鎮壓。據中南海內部一分文件曝光,當年六四事件死傷人數約為4萬,被屠殺的學生民眾多達10.454人。時至今日,事件發生已經過四分之一世紀,但它仍然是籠罩著中共的一個蔭影、揮之不去的夢魘。中共不僅竭力掩蓋六四真相,還妄圖從歷史裡抹去六四事件這一章。由於中共的愚民教育,大學裡的80後和90後的大學生,竟然從未聽說過六四天安門這一事件,實在令人感到驚愕,怪不得一些學者把這些80、90後的青年稱為「垮掉的一代」。

二二八事件和六四天安門事件都是兩岸政權以武力鎮壓民眾的歷史事件,在臺灣的二二八事件已得到平反,而大陸的六四天安門事件不單沒被平反,還被中共政權列為禁區。25年後,人們寄望中共第五代領導人習近平能夠平反六四,他與六四沒有關係,沒有歷史包袱,但事實上卻打破了人們這個幻想。習近平和他的前任一樣,六四是中共一個不許觸摸的禁臠。以習近平為首的中南海當局,今年對大陸人紀念六四活動採取了比以往更為嚴厲的鎮壓措施,以扣押、被旅遊、軟禁等手段來阻止活動人士參加紀念活動。海峽兩岸對二二八和六四的處理,讓人們看清楚一個文明與落後、專制與民主的政權,兩種不同制度下產生兩種不同的結果。

值得諷刺的是,最近中共在外交舞台上攻擊日本在二戰歷史問題上的錯誤,要求日本正視歷史、尊重歷史、向歷史負責。然而,對六四天安門歷史事件,中共又何曾正視、尊重、向歷史負責過?中共何曾向六四受害者家屬道歉過?在過去25年裡,中共不許人民提及六四,費盡心機試圖抹掉、埋葬天安門血腥鎮壓的史實。值六四事件25週年,美國國會剛剛通過了一個決議案,呼籲人們不要忘記六四大屠殺。

臺灣解嚴後在寧靜中轉型民主政體,成為全球民主化國家的亞洲典範。臺灣人憑手中選票選出國家領導人,臺灣的國民黨與民進黨輪流執政,臺灣人享有言論、集會和結社自由,臺灣人不會認為政府有權使用武力來鎮壓人民、用暴力來排除異議人士的聲音,所有這些都是今天的中國大陸所沒有的。人們不要奢望中共獨裁政權有一天象民主臺灣那樣,為六四平反,向六四受害者鞠躬道歉,為六四立起一塊紀念碑。中共只有像前蘇聯那樣一夜間走向崩潰、瓦解,這一天才能到來。

 

(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

来源:看中國專欄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看中國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本文短網址: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分享到: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評論

暢所欲言,各抒己見,理性交流,拒絕謾罵。

留言分頁:
分頁: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