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中國配圖)
【看中國2014年06月13日訊】(看中國記者李木子編譯報導)《福布斯》雜誌6月12日消息,中國的發展並不是一帆風順的。中國的銀行債務總額已經從2008年的14萬億美元增長到了今天的25萬億美元,相當於美國商業銀行業的兩倍以上。為了支持這種大規模信貸的增長,中國央行通過增加了超過之前2倍的人民幣的印刷來滿足貨幣供應量(M2)。信貸的快速增長和大規模的貨幣擴張可能弱化了2008年金融危機的打擊,促進了恢復性增長,但歷史上如此巨大的資金和信貸同時增加,都伴隨著相應的金融危機的出現。
所有新印刷的錢都首先借給了國有企業和市政當局。這些實體不注重經濟利益,而是旨在推動就業和達到北京當局的增長目標,以維持國家共產主義的光鮮亮麗。James Rickards在他的新書 《金錢之死》中為中國的非生產性投資做出瞭解釋,並對中國的投資者提出進一步的警告,預估中國實際GDP,在去除不良投資和腐敗因素後,可能只是官方數據的一半。到中國的遊客們經常看到巨大的房地產開發卻無人居住,道路和橋樑也未使用,以及國家政策所致的其他產能過剩的例子。
通過投資修路來創造就業機會而並無多少經濟活動,或運作半負荷的工廠,中國的貸款人將會慢慢發現償還貸款可能是一個挑戰,而這只是最起碼的。許多分析師現在警告說,中國的城市和企業資產負債表可能藏匿著一顆「定時炸彈」,就像美國金融系統的次貸危機產生的破壞性一樣普遍。諷刺的是,就算是美國的投資者從中國金融新聞中看到2008年金融危機發生之前同樣的警告跡象,很多人可能還是會再次被打了個措手不及。
預警信號
中國的經濟增長正在放緩。對於2000年以來的大部分時期,中國的經濟沿著近兩位數的速度持續增長。今天中國的經濟如果能在政府宣稱的7.5%的速度增長著就算是幸運的了,但一些分析師認為中國經濟增長已經放緩至5%。經濟的增長放緩讓有問題的貸款變成不良貸款,借款人發現他們不能夠取得足夠的利潤來支付利息和本金。
使問題加劇的是勞動力成本的不斷上漲,進一步擠壓了中國企業的盈利能力。幾十年來,中國經濟的快速擴張一直得益於其龐大廉價勞動力的供應。但由於勞動人口的老化和對勞動力的需求增加,工資水平的上升,從而拉低了利潤和抑制了增長。當勞動力仍然便宜和大多數的項目仍有錢可賺,借款人就有了還款的機會,即使只有少量的收入來源。然而,目前的利潤率和這些可憐的投資回報,不僅不能支付更高的工資和投入成本,還造成中國銀行的大量貸款無法償還。
2008年,美國投資者本應可以看出那個資產負債表的潛伏危險演變成全球性災難的一刻:2008年9月15日,雷曼兄弟宣布破產。再看中國境內危機的跡象,投資者應該預期到還沒有這樣清晰的跡象。
事實上,隨著中國經濟的集中控制和有限的透明度,信貸衝擊可能看起來像是我們的反方向。投資者需要密切配合特定的信號,才能預測迎面而來的問題,因為中國的領導會儘可能的長時間拖延危機的出現。
其中一個跡象可能是中國中央政府公布的較高GDP增長目標。歐巴馬政府在2008年震盪的數個月後,為了滿足需求推出了學術界激烈爭論的經濟刺激計畫,並在可能的程度上抵消經濟衰退的負面影響。在中國,卻仍在竭力追求經濟增長,實際上一個更大的、系統性的經濟刺激計畫可能表明,不良貸款的問題已經變得如此普遍,刺激有效的唯一希望是人為地哄抬內需作為吸收產能過剩、潛在的「通貨膨脹」區域和企業債務負擔的一種手段。
投資者也應該警惕中國央行任何的貶值人民幣的舉動。這樣的舉動將是通過推進出口以實現上述的更高增長目標的另一步,也是為了通過引入通脹壓力從而減輕債務負擔。中國通過擴大購買美國國債的方式能夠相對容易的使得貨幣貶值。
中國政府其他不穩定的行為例如,對於臺灣的軍事行動,也可能表明中國領導人希望通過玩地區緊張局勢轉移人們更深入的關注棘手的國內經濟問題的注意力。
對投資者的影響
在當今的全球經濟中,投資者將有一個非常困難的時期「中國校對」他們的證券投資組合將減少其持有的特定股票或固定收益工具。我們預計大部分風險資產(如股票,高收益等)和大宗商品將在危機中掙扎,而美國國債可以作為一個防禦堡壘。特別是,ADM這樣的大宗商品生產商,可以承受巨大打擊,但以新興市場為重點的公司將更加脆弱。
此外,許多美國大公司通常被認為安全可能會受到影響。美國消費品公司如百勝餐飲集團,金佰利克拉克公司和可口可樂在中國市場的收入比例很高,而且由於需求的增加都看到了強勁的業績。這些公司的許多投資者可能在中國信貸衝擊事件中猝不及防地錯過盈利或削減股息。
然而在中國的債務危機影響下保護他們的投資組合將是一個艱鉅的任務,如果投資者們知道尋找跡象肯定會更好。而且,正如我們已經瞭解到的中國經濟的其他很多方面,這些指標可能不是像我們想像的那麼簡單。通過持續觀察以上的這些信號,如果有必要的話,美國投資者可以通過轉移到一個更保守的策略從而把自己放在一個更好的位置上,並且有希望盡量減少中國推動的債務危機的影響。
(點擊看原文)
(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 来源: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