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中國2014年05月17日訊】11日,2008年以來最大的一場暴雨襲擊深圳,這座年輕的現代都市在30多年的時間裏,陸續修建了13700多公里的下水道,卻依然在暴雨面前不堪一擊。初步統計顯示,暴雨中當地150處道路積水,20處片區發生內澇,5000多輛公交車無法正常運營,約2000輛汽車被淹。(5月12日新華網)
凡是去過深圳的外地人,都會感嘆深圳這座年輕的都市是「高端大氣上檔次」。相比其他一些老城市,深圳的街道和建築會給人以「耳目一新」之感。畢竟,老城市裡總有老城區,老城區又多少顯得有些破敗不堪的。而深圳作為一座新城,自然是一些老城市所無法企及的。但就是這樣一座新城,在一場暴雨面前也顯出了其脆弱的原形。深圳和其他老城市一樣,同樣是不堪一擊同樣會變成「水城」。
如果說一些老城市逢雨必淹還有情可原,可深圳的被暴雨所淹實在是說不過去。老城市的逢雨必淹,總還是有點藉口,諸如排水管道年代久遠失修等等。將逢雨必淹的責任推給城市的過老無異於「聰明之舉」。城市過老,那便是「前人」的責任,與我是毫無干係。儘管一些城市決策者也會在事後做出種種承諾,不過承諾歸承諾,逢雨必淹的現象並未減少,依然是年年下雨年年淹。
之所以年年下雨年年淹,其緣由就是城市決策者更喜歡做「表面文章」,卻不願意花精力去做那些看不到「成績」的內在文章。表面文章做得好,高樓林立,讓人看上去是神清氣爽,也不由得大為讚嘆,深圳不就是如此麼?深圳的被淹,也恰恰從另一個角度說出城市的決策者沒有將心思花在「內在文章」上。若將心思花在「內在文章」上,也就不至於出現被淹的現象。
正因為城市決策者不將心思花在內在文章上,而只是一心一意去做表面文章,也就形成今日我們所看到的逢雨必淹的情景。做表面文章,實際上不僅僅「討好」,使得人們「有目共睹」,還能使某些人從中得到真正的「實惠」。據媒體報導,近年來的落馬貪官八成都涉及城建和房地產開發,如李春城被稱為「李拆城」、倪發科被稱為「扒市長」、季建業被稱為「季挖挖」等等。
無論是拆城、扒城和挖城,其實做的都是「表面文章」。在地表上大拆大建,會立刻轉化為看得見的「利益」。騰出來的地方,當然會蓋上房子;蓋上了房子,當然要賣出去。在房價步步高陞乃至到了天價時,大拆大建也就必然能從中牟利。否則,便不會有那麼多的貪官因此而落馬。相反,城市的下水道工程是真正的「民生工程」,做得最好也難以立即產生「效益」,並且一旦做好就無須再做文章,也便無法做到年年修年年挖,無法做到年年有錢掙了。
對於這類工程,凡想著要掙錢的官員是絕不願意幹的。要干,也不會一次性將它干好,同樣和修路一樣要年年修年年挖。年年修年年挖的地下工程,便會淪為「表面文章」,做給你看卻不能給你用。這也便是我們的城市每年都會出現逢雨必淹的根本原因所在。若一些官員真正能一心為民,我們的城市也就不可能是「金玉其外敗絮其中」,也就不可能在暴雨面前不堪一擊。因此,一個城市的不堪一擊,暴露的不只是城市建設問題,還更加暴露出了城市管理者的良心問題。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看中國授權許可。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