挽面 用棉線舞出女性的春風(組圖)
愛美是人的天性,尤其是女人的專利,但是在化妝品、保養品還不這麼多樣化,而美容護膚機構也尚未面世前,數百年以來,臺灣女性就靠著一條細棉線和一塊白粉,來解決面子問題,打理出光滑細緻的美麗面龐。
古早的美容術
這種運用細棉線和白粉將臉上多餘雜毛、粉刺及角質層去除的手藝,在臺灣被稱作「挽面」,廣州人習慣稱「界面」,中國大陸北方則叫作「絞面」或「絞臉」,此外還有「拉麵」、「開臉」等等稱法,而無論稱法如何不同,光就字面意義可知,指的是同一種在臉上大動干戈的古早美容術。
挽面雖然是中國女性保持臉蛋水噹噹的秘密武器,但在早期卻非任何女性都可嘗試。據說傳統民間習俗規定未出嫁的年輕女子不能挽面,直到出嫁前夕祭拜過祖先後,才由親族中福壽雙全的女性長輩幫忙進行人生頭一回的臉部美容,而也因為是人生頭一遭,所以稱作「開臉」,又因為是傳統婚俗中的一環,通常在完成後要包稱作「修容禮」的紅包給幫忙開臉的長輩,並且應由男方負擔。
如何挽出美麗細緻的臉龐
女性從出嫁開過臉取得臉部美容權後,除了平日定期挽面外,在幾個特定的日子也都需要好好呵護臉龐一番。如新年年俗是二十四送完神後,隔日就要挽面,代表改頭換面,而端午節、中元節……等節日也要修面整容,據說是從前人認為這樣可去除霉運帶來好兆頭,因此逢年過節特別慎重其事。
挽面的工具很簡單,只需要一捆細棉線和一盒白粉(又稱膨粉)即可。挽面時先將白粉塗在臉上,可吸收臉部油脂,使細棉線更容易抓緊汗毛,然後再取出一條細棉線交叉形成「又」字形,其中一端含在口中,再由左右手拉扯另外兩端,借由細棉線三股拉扯的力量,將臉部細毛連根拔除。而要挽得乾淨又不疼痛,最重要的訣竅是力道要適中,其次是細棉線一定要貼緊臉部,動作要乾淨俐落。
細棉線下的人生舞臺
由於挽面的工具及作法簡單,早期婦女都可自己動手做皮膚保養,尤其在鄉下地方,常可見到婦女們三五成群聚集在禾埕上,你幫我我幫你互相挽面的情景。至於不會挽面的婦女,也有專門從事此行的婦女提供服務,服務內容包括去除臉部汗毛和修整眉型,一次費時30到40分鐘,在民國50年時收費大約4、5塊錢,不少家庭主婦就兼差賺些蠅頭小利補貼家用。
民國70年後,隨著保養化妝品愈來愈多,而美容護膚機構也提出令人眼花撩亂的包套服務,一時間,愛美的女性紛紛投向他們的懷抱,挽面這項古老的美容法也就被冷落一旁。
直到近2、3年,這套古老的美容法又再重出江湖,消費族群從原本中、老年婦女,甚至拓展至二十出頭的年輕女性。分析原因,主要是美容護膚中心做臉時間較長,費用一次動輒千元,附帶還可能要購買一大堆昂貴的保養品,而挽面含修眉的收費約150元至2百元,只要趁洽公或上班午休時間,就可達到臉部按摩和修整清潔的成效,因此又再受到部分女性的喜愛。
數百年來,靠著一條細細的棉線,舞出了中國女性熠熠的光採與自信,難怪外國人在嘖嘖稱奇之餘,會將這項技藝視為是另一種中國功夫呢。
婚前開臉的由來
其實早期結婚前開臉的儀式,最重要的目的是將新娘臉上的雜毛去除,讓臉部光潔美麗,才能讓初次見面的新郎一見鍾情。不過也許因為中國人的觀念保守,不好意思將這個目的說清楚,而將它假托於一則年代久遠的傳說。
相傳隋煬帝經常微服出巡,暗地裡命令隨行的侍衛攔截民間迎親的轎子,將轎內漂亮的新娘強行擄走,嚇得百姓們娶親時不敢敲鑼打鼓,只能低調行事。恰巧有個聰明人要娶妻,女方堅持要風風光光的辦喜事。聰明人苦思對策後,交代媒婆將新娘臉上的汗毛除盡,眉毛修細,再略施脂粉,接著又讓新娘坐上朱紅描金的藝閣上,並安排迎親樂隊沿途敲打吹奏。
熱鬧的陣仗果然引起侍衛盤問,聰明的新郎回答說是迎神廟會,而侍衛看到藝閣內新娘的臉若盈光,連根汗毛都看不到,認為是天仙降凡而不敢冒犯,便順利放行。後來大家跟著學樣,日子一久,也就成為出嫁前開臉的習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