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

習近平講話報導 味道咋就不對了?(圖)

作者:高鵬程  2014-04-03 06:14 桌面版 简体 打賞 17
    小字


3月30日,習近平夫婦訪問比利時並與國王和王后在皇宮散佈。

【看中國2014年04月03日訊】(看中國記者高鵬程綜合報導)中共領導人習近平3月末出訪歐洲多個國家,在此期間旅居海外人士發現,在電視上看到播出的習近平應德國科爾伯基金會邀請在柏林發表演講的錄像,與大陸幾個大網站播發的有關習在法國、德國的演講報導相比不太一樣,味道完全不同,由此產生了很多疑問。關鍵的「變味」是內外有別,這種行為是有意而為之?還是媒體長期形成的固定風格使然?

旅居澳洲的大陸知名網路作家楊恆均,近日發表評論文章說,他偶爾看到電視上正播出的習近平應德國科爾伯基金會邀請,在柏林發表演講的錄像。他說,在西方,觀察領導人講話時的表情、肢體動作與輕重緩急的語調,甚至比研究那些千篇一律的文字內容還更有用。可能就是因為這個「研究」習慣,他邊看錄像邊觀察。

看完後,他產生了一個疑問:「這篇講話我不是剛剛在大陸新聞網站上看過?當時為啥沒有觀看錄像時的感覺?」

於是,他翻看了大陸幾個大網站播發的第一篇有關習近平在法國、德國的演講報導,同時找到了這兩場演講的錄像,這一對照,發現確實變味了。

他發現, 總結習近平這次歐洲之行大概用了幾個關鍵的字句,「崛起中的中國將努力避免‘修昔底德陷阱’」(Thucydides's trap)、「強國追求霸權的主張不適用於中國」、「和平發展道路甚至‘韜光養晦’絕不是權宜之計」、「不搞事,但也不怕事」和「中國這頭獅子已經醒了」等等。

他覺得, 大陸官方發布的新聞往往強調的是,習近平講話中比較「強硬的部分」,尤其喜歡以比較強硬的句子作為新聞標題,也會把一些看似「威脅」的語句放進導讀。可如果看完講話錄像發現,這種對原來講話報導味道不同了。

他說,這種微妙而關鍵的「變味」,是內外有別,有意為之?還是我們媒體長期形成的固定風格使然?

文章分析, 以他在海外生活與工作的經驗,外國人不是只聽習近平的演講,也不會忘記觀察中國官媒態度與網路輿情。

眾所周知,大陸媒體實際上被稱為黨的喉舌,是為黨發聲的,而非純粹的新聞報導,那麼自然也就和事實有差距,在播放時總要「包裝」一下。

文章指出,難道弄上咄咄逼人的標題才能吸引眼球?他認為習近平的講話不應只針對歐洲人與外國人,最應該聽的反而是中國人自己。

 


来源:看中國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看中國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本文短網址: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分享到: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評論

暢所欲言,各抒己見,理性交流,拒絕謾罵。

留言分頁:
分頁: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