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

中國著名風水寶地(圖)

 2014-02-25 07:10 桌面版 简体 打賞 1
    小字

【看中國2014年02月25日訊】

中國著名風水寶地(一)

杭州:天目餘脈、山清水秀

杭州,舊稱臨安,五代的吳越國和南宋在此建都

杭州位於浙江的北部,大運河在此與錢塘江相交。它的西北是天目山,西南和東南是龍門山和會稽山。它風景如畫,統治者很樂意陶醉在湖光山色之中,所以在此建都。以至於宋代詩人林升道:「山外青山樓外樓,西湖歌舞幾時休?暖風熏得遊人醉,只把杭州作汴州。」

有關杭州的風水,田汝成在《西湖遊覽志》記載了明正德三年(1508)郡守楊孟瑛所述:「杭州地脈,發自天目,群山飛翥,駐於錢塘。江湖夾挹之間,山停水聚,元氣融結……南跨吳山,北兜武林,左帶長江,右臨湖曲,所以全形勢而周脈絡,鐘靈毓秀於其中。」

杭州風水有三絕:一是葛嶺山下是勝境。棲霞嶺—葛嶺山—寶石山三山相連,以葛嶺山為中心呈弧狀向南展開,統稱北山。山腳為斷橋至岳墳的北山路;這裡是一段北山緩坡地。西北倚山,東南面湖,近有孤山為案,遠有夕照、玉皇山為朝。山水相連,視野開闊,以保俶塔山為背景,雷峰夕照為對景,南屏山、玉皇山為借景,保俶塔、雷峰塔南北兩塔連成西湖中軸線,以雷峰塔做聚焦點,構成一幅美麗的西湖山水畫。

二是西溪河畔有佳境。從靈隱經玉泉至浙大,為靈隱谷地,實為一個古洪沖積扇,是丘陵向平原過渡地段。谷地北坡,是靈峰山—美女山—將軍山—老和山;南坡是棲霞山—葛嶺山—寶石山。三是鳳凰山麓建皇城。宋徽宗被俘後,其九子趙構南逃杭州建都,即為南宋高宗。當年高宗請全國風水名家來杭勘察,最後選定鳳凰山東麓建皇城大內。北起鳳山門,南止江干地帶,東起候潮門,西達萬松嶺,「方圓九里」鳳凰山,地處西湖西南,北有九華山,南有將臺山,三山之間有向東展開的谷地,均為谷口古洪沖積扇形地,地面平緩起伏。鳳凰山向東延伸的岡丘成為大內宮殿的「玄武」主山。前有將臺山東伸餘脈為「朱雀」案山,東有饅頭山為「青龍」左輔,西有慈雲嶺為「白虎」右弼,東河屈曲環抱。向東南可遠眺錢塘大潮,西北可看西湖美景。倚山臨水,進退自如。這對於南逃求安的南宋小朝廷尤為重要。

中國著名風水寶地(二)

北京:北依山險、南控平原

北京作為首都,有3000多年的歷史,周武王封堯的後代於此,當時叫「薊丘」,後來成為燕國的國都。遼代以北京為陪都,稱燕京或南京。金代於1153年遷都北京,改名為中都,從此成為全國的政治中心。元代以北京為大都,以「前朝後市,左祖右社」的原則建設北京,奠定了北京城的規模。明初定都應天(今南京),為了殺元代的王氣,拆除了元朝的宮殿,把北城牆向南推移。明成祖遷都北京,為了體現皇權的核心地位,把全城的中軸線向東推移了150米,新建的宮殿都在中軸線上,又在線北堆筑了一座景山,用以鎮元代殘餘的王氣,以便明代長治久安。清代仍以北京為都城,增建了地壇、日壇、月壇,用以祭祀。北京城南面有天壇,北面有地壇,東面有日壇,西面有月壇,分別表示前朱雀、後玄武、左青龍、右白虎。

北京之所以歷來成為軍事重鎮、政治中心,這與其地理形勢有關。它地處華北平原與西北蒙古高原、東北松遼平原之間,西北是燕山山脈,西南是太行山脈,南面是華北平原,東面是渤海灣。山東半島和遼東半島環抱渤海,成為拱衛北京的屏障。北京北依山險,南控平原,處於北京小平原、南方大平原、北方山地之間,必然引起歷代先哲的重視。

元代蒙古貴族巴圖南曾對忽必烈極力推薦北京,《元史·巴圖魯》記載巴圖南語:「幽燕之地,龍盤虎踞,形勢雄偉,南控江淮,北連朔漠。且天子必居中以受四方朝覲,大王果欲經營天下,駐蹕之所,非燕不可。」於是,忽必烈決定定都於燕。

元代的士人都知道北京的地理位置重要。陶宗儀在《南村輟耕錄》描述北京「右擁太行,左注滄海,撫中原,正南面,枕居庸,奠朔方」。

明初,朱元璋攻下北平(北京),詢問大臣可否在此建都。臣僚們認為這是元代亡國之地,王氣已盡,不宜建都。翰林修撰鮑頻說:胡主起自沙漠,立國在燕,及是百年,地氣已盡。南京興王之地,不必改圖。

明成祖在靖難之役趕走明惠帝后,他不願意到南京去當皇帝,有意留在北京,他認為北京是他的封地(時稱燕京),龍潛於此,多有經營。上有所好,下必應之,他的臣僚紛紛表示贊同。《明實錄·太宗實錄》記載群臣上疏:「伏惟北京,聖上龍興之地,北枕居庸,西峙太行,東連山海,俯視中原,沃野千里,山川形勢,足以控制四夷,制天下,成帝王萬世之都也。」

明人普遍認為定都北京是明智之舉。萬曆年間修撰的《順天府志》卷一云:「燕環滄海以為池,擁太行以為險,枕居庸而居中以制外,襟河濟而舉重以馭輕,東西貢道來萬國之朝宗,西北諸關壯九邊之雉堞,萬年強禦,百世治安。」

明末,朱明政權江河日下,大廈將傾。有些風水先生認為應歸罪於明成祖遷都北京,明代都燕200年,其間英宗被俘,武宗被圍陽和,李自成又圍京師,實是多災多難,政局一直不穩。

北京離北邊的邊界太近,確實易造成明政權時有不安。但是,明政權衰敗的原因不在地理,而在統治者。如果不是這樣,清朝怎麼能在北京據都二百多年?

中國著名風水寶地(三)

南京:虎踞龍盤、依山傍水

南京的西面有座石頭城,故址在今南京市清涼山,像一個蹲著的老虎,東面有鐘山,像盤曲的臥龍。所以,歷來人們稱南京為「虎踞龍盤」。這個稱呼由來已久,據晉代張勃的《吳錄》,劉備派遣諸葛亮到南京,諸葛亮嘆道:「鐘山龍盤,石頭虎踞,此帝王之宅。」北周庾信在《哀江南賦》云:「昔之虎踞龍盤,加以黃旗紫氣。」唐代劉知幾在《史通·書志》解釋說:「虎踞龍盤,帝王表其尊極。」唐代李白在《永王東巡歌》云:「龍盤虎踞帝王州,帝子金陵訪古丘。」可見,「虎踞龍盤」一詞已為人們認同。

南京先後有不少王朝和政權在此建都。三國的東吳以及後來的東晉、宋、齊、梁、陳連續在此建都,史稱「六朝古都」。以後,南唐、明朝、太平天國、辛亥革命、蔣介石國民政府都在此建都。

南京的名稱多有變化,戰國時楚置「金陵邑」,秦稱「秣陵」,東吳稱「建業」,晉及南朝稱「建康」,明稱「南京」,南唐和清朝稱「江寧府」,太平天國稱「天京」。

南京地勢險要,四周是山,北高南低,易守不易攻。西邊有秦淮河入江,沿江多山磯。從西南往東北有石頭山、馬鞍山、四望山、盧龍山、幕府山,東北有寧鎮山脈的最高峰鐘山,北邊有富貴山、覆舟山,雞籠山,南邊有長命洲、張公洲、白鷺等沙洲形成夾江,這些天然屏障拱衛著南京,使得歷代統治者都很看重這塊寶地。

不僅如此,南京還處在經濟發達和交通便利大環境中,東南的太湖平原和錢塘江流域是資源豐富的糧倉,形成了很好的經濟基礎。沿江可上溯到九江、武漢,沿江下行可到上海,加上秦淮河與太湖水系,使得南京四通八達。

據說,早在公元前333年,楚威王滅越,在今清涼山筑城,又埋金以壓王氣。元末朱元璋起兵,儒士馮國用、陶安、葉兌紛紛主張取南京而定天下。《明史·馮國用傳》記載馮對朱元璋說:「金陵龍盤虎踞,帝王之都,先拔之以為根本。」朱元璋曾命儒士為鐘山賦詩,鄧伯言云:「鰲足立四極,鐘山一蟠龍。」這是一句極讚南京有帝王之氣的詩,朱元璋拍案大聲叫絕,鄧伯言以為太祖發怒了,嚇得半死。

朱元璋聽了眾儒士的建議,由劉基等人相地,精心營建南京。《明實錄》卷21記載元至正二十六年(1366),朱元璋修筑城牆和宮殿的情況:「八月,庚戌朔,拓建康城。初,建康舊城西北控大江,東進白下門外,距鐘山既闊遠,而舊在城中,因元南臺為宮,稍卑隘。上乃命劉基等卜地定,作新宮於鐘山之陽,在舊城東白下門之外二里許,故增筑新城,東北盡鐘山之趾,延亙周回凡五十餘裡。規制雄壯,盡據山川勝焉。」

明代的文人認為,天下能夠作為帝王之都的地形不過兩處,一是南京,二是北京。《日下舊聞考》引明代《楊文敏集》云:「天下山川形勢,雄偉壯麗,可為京都者,莫逾金陵。至若地勢寬厚,關塞險固,總扼中原之夷曠者,又莫過燕薊。雖雲長安有崤函之固,洛邑為天下之中,要之帝王都會,為億萬年太平悠久之基,莫金陵、燕薊若也。」所以,明代一直有建都北京還是建都南京之爭,明成祖後來終於遷都北京,但仍在南京留下了一套中央機構,負責南方事務。

太平天國也存在定都北京還是定都南京之爭。洪秀全執意定都南京,認為南京地連三楚,勢控兩江,群山屏圍,長江襟帶,鐘阜有龍蟠之像,石城有虎踞之形。1853年,太平天國定都南京,1864年又被湘軍攻陷,農民革命慘遭失敗。許多史學工作者認為太平天國不應當定都南京,而應當銳意北伐,直取北京,奪取全國勝利。定都太早,只能使革命意志衰退。

風水先生對南京的龍脈走向有過描述。李思聰在《堪輿雜著》談南京尋龍時說:「若南京牛首之龍,自瓦屋山起,東廬山至漂水蒲裡,生橫山、雲臺山、吉山、祖堂山而起牛首雙峰,特峙成天財土星。左分一支,生吳山至西善橋止,復於肘後逆上,生大山、小山。右分一支,生翠屏山,從爛石岡落,變作岡龍,至麻田止。中抽將軍山,過黃泥岡,起祝禧寺,至安德門,生雨花臺,前至架岡門上方門而止。」

来源:周公解夢網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看中國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本文短網址: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分享到: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評論

暢所欲言,各抒己見,理性交流,拒絕謾罵。

留言分頁:
分頁: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