秀蘭.鄧波兒:被寵愛與消費的童年

美國著名童星秀蘭·鄧波兒

這些天,許多人寫文章悼念美國著名童星秀蘭·鄧波兒。才發現,原來很多人和我一樣,都是在上世紀80年代的黑白電視上看過她的影片,從此記憶深刻。

這本身是一件有趣的事情。上世紀80年代,出生於1928年的秀蘭·鄧波兒已是一個老太太了。但這並不妨礙人們繼續把她當作一個美麗的小天使。儘管時隔近半個世紀,她依然在太平洋的另一岸,征服了我們。這固然說明,當時的中國是多麼與外部世界隔絕,卻也表明,童真無敵,超越國界與時間。

因此,這也造成了不少美麗的誤會。比如我,一度認為她和我差不多年紀。黑白模糊的電視畫面,以及仍讓人覺得新鮮的西方場景,很容易讓人產生誤判。順便說一聲,秀蘭·鄧波兒應是我第一個記得住名字的外國影星。似乎在當年,她的電影經常在國內電視上來回播放,記得當時無論走到哪兒,不管什麼時候打開電視,不時都能看到她那雙閃閃發亮的大眼睛,以及帶著頑皮無邪的笑臉。

還有一些人,當聽到她去世的消息,第一反應居然是:她難道不是早就不在人世了嗎?出現這種反應,也並非難以解釋。對許多人來講,秀蘭·鄧波兒彷彿就活在他們的童年時期,而當他們逐漸變老,回憶起這個人,不免有恍如隔世之感。當然還有一種可能,就是她淡出人們的視線太久了。事實上,秀蘭·鄧波兒從1939年後就逐漸淡出影壇,1950年第二次結婚後,從此就沒有再演出一部電影。而這些事情,都發生在我們這代人出生以前,甚至在我們的父輩出生之前。

仔細回味,這不免讓人感覺有些殘酷。儘管秀蘭·鄧波兒息影后,擁有一個美好完整的人生。但世人只接受她的童星形象,拒絕承認她已逐漸長大成人的事實。這種頑固的心理定勢,在她長大到應該轉型扮演其他角色的時候,已經表露無遺。也因如此,她的轉型失敗,幾乎就是一個注定的結局。幸運的是,她後來找到一位從未看過她電影的丈夫,否則真不知道雙方會不會產生心理上的信息不對稱。

成功的童星形象壓制了其他的可能性

美國電影公司成功塑造了秀蘭·鄧波兒的童星形象,同時壓抑了她的其他可能性。或者說,世人愛著童年秀蘭·鄧波兒,其實也是在消費她的童年。作為童星的秀蘭·鄧波兒,就是被刻意打造出來的。除了電影公司外,她的母親也是關鍵人物。把自己的明星夢寄託在女兒身上的這位母親,早早就把她送進舞蹈學校,刻意加以培養。多年後,當秀蘭·鄧波兒回憶起自己的童年,她說:「我只過了兩年懶惰的嬰兒生活,以後就一直在工作了。」這是她作為史上最受歡迎的童星的代價之一。

於是想起近期國內熱映的《爸爸去哪兒》。這部親子娛樂節目成功塑造了石頭、天天、kimi等五個兒童的可愛形象。尚在公映的《爸爸去哪兒》電影版,也狂攬了數億票房。用不著說,這些孩子的演出都是本色、純真的,但不能說這背後就沒有任何商業計算。當然,在這個市場化時代,一部電影、娛樂節目,不可能沒有商業利益的考量。但當我看到,爸爸們拉著孩子們到處客串節目,在節目裡要求孩子做這做那的時候,就不免為這些孩子的未來瞎操心。

人們對孩子的愛其實也是一種消費

正如秀蘭·鄧波兒,人們對她的愛其實也是一種消費,從而難免形成一種傷害。對於《爸爸去哪兒》中的孩子們,這也是擺在他們面前的一個殘酷事實。人們越是熱愛這些孩子,越是可能以一種非理性方式要求孩子們順應自己的要求。在這情況下,節目製作者、商家以及孩子父母,就可能基於各種考慮而屈從於這種「愛的束縛」。這對不懂事的孩子們,當然是一種不公平的對待。

所以,當這種傷害尚未開始,或者已經開始的時候,作為監護人的父母,有必要認識到這一點,並從有利於孩子成長的角度,作出相應的抉擇。這些孩子們的父母本身都是明星、公眾人物,對於這一點,相信他們比平常人更有體會。

秀蘭·鄧波兒是幸運的,她的一生倍受世人寵愛。唯一不幸的是,她沒有自己的童年,她的童年屬於全社會,屬於那些以愛為名的消費者。

(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
本文留言

作者魏英傑相關文章


相關文章


近期讀者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