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場「飯局文化」算哪門子文化

【看中國2014年02月13日訊】關於飯局中的門道,媒體此前都議論過不少,最新一期《廉政瞭望》雜誌從政治的角度,再次把目光盯向官場飯局。報導稱,十八大之後,這些官場飯局明顯減少了,但在飯桌上,依然要講政治,講飯局學問。比方說,主客到達時若還沒上菜,便是大忌;一塊桌布也會有非同尋常意義,其色彩可用於區分「次序高低」。

吃飯本是件愉快的事情,但是「飯」一旦和「局」扯上關係,往往會讓人覺得沈重。文化和學問,也是讓人愉快的事情,但是許多好事者將官場飯局也說成是文化和學問,這使得那些遠離官場的學者和大師就顯得很沒文化了。

關於官場飯局,確實衍生出許多門道。譬如,宴席時間通常都是擺設,被請的領導基本都是要遲到的,一般來說,科長會遲到十來分鐘,處長則會遲到半個小時,官位與遲到的時間成正比。此外還有人們早就耳熟能詳的一些順口溜,也能說明官場飯局有「文化」:「能喝八兩喝一斤,這樣的同志可放心;能喝一斤喝八兩,這樣的同志要培養;能喝白酒喝啤酒,這樣的同志要調走;能喝啤酒喝飲料,這樣的同志不能要。」「酒場就是戰場,酒風就是作風,酒量就是膽量,酒瓶就是水平。」

看看,納稅人供養的一幫人,琢磨出的都是些什麼玩意兒?這哪是什麼文化,分明都是糟粕;也根本不能叫講政治,而完全是違反政治倫理的。顯而易見,這樣的飯局不可能培養出政治家,美食家倒是可以培養不少。當然,鑒於眾所周知的原因,對許多官員來說,飯局確實事關個人政治前途,是一門「政治學」。而對於許多商人來說,融入官場飯局,則事關其錢途,飯局就成了「政治經濟學」。通過飯局拿到批文,甚至獲得某種政治待遇,是許多商人特別憧憬的事兒。

說起來,官員晉升,商人拿批文,都是法律範疇的事情。只要依法行政,遵守程序,什麼「飯局文化」、「飯局經濟學」,通通都是浮雲。有地方政府曾打出標語「接待就是生產力」;有人曾著書,名曰《飯局就是生產力》;而我則想說:讓官場「飯局文化」歇菜,才是生產力。

一起來算算賬:2012年兩會,九三學社中央提案指出,全國一年公款吃喝的開銷達3000億元。按平均每個飯局花費1000元計,每年大約有3億個公款飯局。難怪有調查說,部分官員有七成時間在吃喝。《半月談》雜誌曾報導說,一位縣委書記「一晚上吃四五頓飯是常有的事情」;西部某縣接待辦主任「一天晚上趕了8個飯局,回到家裡還得煮麵條。」至於飯局上醉死在的官員,我們更是時有所聞。想想看,每年3000億元吃喝費用會創造多大生產力?能解決多少民生難題?如果大幅度削減這些飯局,又將使多少官員從飯局中解放出來,創造更大的生產力?這樣算賬,才真正符合經濟學。

眼下,中央八項規定還在持續發力,公款吃喝之風有所收斂。不少公職人員都說,沒了吃喝負擔,輕鬆了不少。當然,要說所謂的「飯局文化」從此歇菜,為時尚早,歸根到底,還是要讓法律能隨時說了算。

 

本文留言

作者椿樺相關文章


近期讀者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