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國人眼中的漢語到底難不難學?(組圖)
【看中國2014年02月09日訊】法國教育部有個漢語總督學(inspecteur général de chinois)Joël Bellassen,中文名白樂桑。白樂桑教授最近接受法國國際廣播電臺採訪,談到他眼中的「漢語語言本身的特性」。他認為中國文字最大的特點就是它的「同名度」幾乎是零,所謂的同名度就是沒學過的字你沒法讀音,而其他語言相反,你看德文、西班牙文即使沒學過,你也能讀得出來,可以讀音,就是同名度比較高。
白樂桑說,「對於西方學習者來講漢語最大的特性就是其獨特性,而這個獨特性就集中在中國文字這方面。而中國文字對我們的感觸呢,正好不像有時候中國大陸包括學者所想像的那樣,即漢語‘難學’。其實對我們來講漢語是遠距離語言、遠距離文字,再由於心理原因,正好是一門遠距離學問,就願意去學。因此,中國文字、中國文化因其獨特性,在西方特別是在法國,一直有一種比較大的吸引力。」「漢字不是拼音化文字,所以對不少學習者就形成一種不同程度的挑戰。比如說,我們今年就第一次紀念法國創設漢語教習200年, 200年前,法國學者雷穆莎先生,他當時就是完全是以挑戰為起點去學漢語。」
白樂桑教授還認為中國大陸對外的漢語教材,或多或少違背了漢語的內在規律,也就是說把漢語完全西化了,沒有給漢字作為一個單位足夠的認識、足夠的重視,大大地歪曲了漢語的獨特性。也就是說,一個組合詞是由漢字組合成的,所以必須給每個漢字釋義,但中國漢語教材很少做這方面的工作。
白樂桑教授最近啟動了一項比較大的工程,即法國漢語傳播的歷史,初步發現的成果是:有相當一部分的法國的漢語學者和漢語教師們同時修過哲學和漢語,他認為這是一個非常值得研究和思考的話題,對此白樂桑教授曾去請教法國漢學界泰斗汪德邁教授,他本人也是同時主修哲學與漢語。汪教授表示說,漢語和哲學有共性。都是從比較高度地去認識去觀察其他學科或者其他外語,比如說,學了漢語,可以對自己的母語或其他的語言,包括其他語言和文字之間的聯繫才會有一定的認識。而哲學當然是所有學科之上的一個學科,所以是一個形而上的位置,是一種獵奇的這麼一個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