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建立消費者社會談何容易?(圖)


圖片:城鎮居民對物價滿意度降至11年來最低。

【看中國2014年02月05日訊】海外媒體注意到,中國新領導正試圖建設一個消費者社會,放棄依靠出口和投資帶動經濟增長的舊模式。但一些個體經營者所面臨的消費者不願花錢的問題,反映出中國建立消費者社會計畫所面臨的巨大阻力。

美聯社1月30日發自北京的報導說,在中國大陸,中國領導人目前想使中國經濟的增長不再依靠出口和大量投資,因為靠大量投資已經不能起到提高經濟增長率的作用了。如周國平這樣的北京小店店主表示,由於消費者在花錢方面謹小慎微和物價不斷上漲,他今年經營所得的年收入已經下降了一半,降到5萬元左右,只相當於每年6千美元左右。中國消費者不願多花錢,成為目前中國領導人要建立消費社會所面臨的最大阻力。

在過去十年間,中國經濟的高增長率主要是靠龐大的出口,以及修建大批工廠和高速公路等大型基礎建設項目而取得的。這種高速經濟發展使中國得以避免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所帶來的衝擊。但那時中國的高速經濟增長也是通過巨額借貸而取得的。經濟學家當時警告,這種氾濫的借貸可能最終引發金融危機。

隨著經濟轉型的必要性越來越緊迫,中國經濟轉型所面臨的阻力也非常緊迫。目前中國民眾消費只佔中國GDP的35%,遠遠低於鄰國印度的60%。而這個低下的消費比率去年還有所下降。中國新領導計畫對投資加以限制,這意味著,本可以流向建築行業和建築材料業工資的資金,因限制投資而將大幅度減少。

旅美中國問題學者劉青表示,在中國大陸,老百姓沒有可靠的退休保障和醫療保障,再加上孩子上學的學費也非常昂貴,因此大家都想方設法存錢,這種情況當然很難產生消費者社會和推動內需:

「(中國建立消費者社會)存在的困難當然很多。一個是,中國老百姓的消費習慣。大陸人的心態首先是他需要攢錢。而攢錢呢,又有非常現實的需要。中國農村人是沒有社會保障的。而城市裡,即使有了社會保障,也是很低的。實際上,中國很多的社會保障基金的資金都被貪官吃掉了,都是空的。再加上,醫療保險、上學費用的昂貴,大家都想方設法為將來存錢。為了未來的生存,還有要餵養老的和小的,這樣,使中國建立消費者社會幾乎成為不可能的事。」

美聯社的報導說,金融諮詢機構「資本經濟」的亞洲經濟問題學者馬克-威廉姆斯認為,減少政府投資,對中國的政策制定者來說,是一條很狹窄的通道,其危險就在於,如果大幅度降低政府對各種大型基礎建築項目的投資,很快就可能負面影響到民眾的消費能力,而這又轉而會引發經濟螺旋形下降。

旅美中國學者謝選俊就此表示,中國在可預見的將來不可能成為一個真正的消費者社會:

「在目前的中國,是不可能實現消費者社會的。因為中國政府本身就是銷售者,而不是像其他現代政府那樣僅僅起的是裁判作用。中國政府基本上是個類似中世紀時的一種政府,它是經濟中的最大賣家,土地是它賣的,房屋價格也是它哄抬的,關稅也是它制定的,弄得中國的產品比所有國家的都貴。這一切的根源都是中國政府,因此中國不可能成為一個消費者社會。」

中國官方公布的去年全年經濟增長率為7.7%。美國《華爾街日報》曾發文指出,這樣的增速對正處於停滯的發達國家經濟而言可能是令人驚嘆的,但卻是中國經濟自1999年以來的最低的增速。中國新一屆領導班子曾表示,他們可以接受這一增速水平,而中國經濟需要結構性改革來擺脫不可持續的發展道路,因為這樣的發展道路導致地方政府債務迅速增加,並且以犧牲消費者的利益為代價,造成了重工業的急劇擴張。

有經濟學家表示,中國中央銀行猶如在走鋼絲,試圖迫使銀行更好地管理現金需求,避免釀成危機。而中國經濟面臨的最大變數則是房地產市場。大規模的建設熱潮以及房價持續多年的兩位數漲幅,已令購房成為多數中國人遙不可及的夢想,引發了對房地產泡沫的擔憂。

(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
本文留言

近期讀者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