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檀: 2014 中國無奇蹟(圖)
【看中國2014年01月29日訊】中國奇蹟在2014年終結。這不是崩盤,而是回歸正常。中國也許將經歷十年左右的7.5%左右的增長,而後經濟增長速度進一步放緩。跡象已經顯示。
中國奇蹟建立在威權體制下,通過銀行、股票市場、債券市場等迅速集聚各路資金到大型項目中,在最短的時間內建成基礎設施,遍佈全國的高速公路網幾乎在十年內建成、高速鐵路網建到一半,在最短的時間內建立行業內規模極大的龍頭企業,以便進行國際競爭。被歷史學家黃仁宇認為不會進行數目字管理的中國人,其實很在乎外部數字,如行業的國際前三強、全球500強之類。
威權體制遭遇挑戰,挑戰來自於各個方面。近兩年對規模的關注讓位於質量與成本,滿天的霧霾使白晝如黑夜,讓利字當頭的人,也不得不考慮粗放式經濟需要付出的生命代價。劉志軍等大批人的倒臺,讓人窺見投資背後巨大的貪腐成本,這是負債率上升資產質量下降而無人負責的關鍵因素。集中資源辦大事在創造奇蹟的同時留下嚴重後遺症,大型企業投資效率下降,製造領域的民營企業被逼上絕路。中國經濟之所以延續30年的奇蹟,得益於市場化三個字,現在,為了規模放棄市場,背叛了自己的信念。
決策層即使想維繫威權體制下投資主導的經濟奇蹟,也無可能。基礎條件已經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
伴隨著高投資而來的高負債讓企業不勝負荷。投資增長的同時資產質量下降,這些低效資產帶來更多的負債,而不是利潤增長。
與官方版的企業家信心指數相反,筆者見到的企業家,除了做IT遊戲、網際網路金融、有獨特技術優勢等少數企業外,最好的情況也是茫然。2014年怎麼樣?不知道。2015年,太遠了。大部分企業家已經移民,或正在辦移民。也許匯豐公布的側重於中小製造企業的採購經理人指數,反映中國大多數企業家的感受更真實一些,一月份PMI初值降至49.6,跌至6個月來最低水平,預料中國第一季經濟增速將較去年四季度進一步放緩。人力成本上升與產能過剩產品價格下降,成為不可承受之痛。站著說話不腰痛的人會指責企業家不提前準備過冬,為什麼不提升產品檔次,不打造自主品牌?聽說過一句話嗎?在知識產權保護不力、山寨成風之地,創新是找死,不創新是等死。
上市公司通常被認為是「選秀」企業,業績優異,並且受到特殊關照,常有財政補貼等營業外收入。上市公司的財務報告是最樂觀的報告。
去年4月27日,上交所發布2012年上交所上市公司報告,統計數據顯示,滬市954家上市公司2012年實現加權平均每股收益、每股淨資產、每股經營活動產生的現金流量淨額、淨資產收益率分別為0.55元、4.05元、1.29元、13.53%。與2011年相比,每股收益基本持平,每股淨資產和每股經營活動產生的現金流量淨額分別增長10.36%和30.31%,而淨資產收益率下降9.74%。同年5月6日,深交所發布《上市公司2012年報實證分析報告》,2012年深交所上市公司營業收入總體小幅增長,淨利潤下滑。剔除金融行業,上市公司淨資產收益率也逐步下降,由2010年的11.86%降至2012年的8.43%,下降3.43%。上市公司庫存和資產負債水平進一步提高。
數據顯示,金融行業是A股市場的頂樑柱。2012年,包括銀行、保險、券商等金融股在內的52家公司佔上市公司總量的2%,淨利潤總額1.09萬億元佔2012年上市公司淨利潤總額的56.77%,16家上市銀行的淨利潤就達到1.03萬億元。剔除上述金融類個股後,A股上市公司的淨利潤為0.834萬億元,同比下降10.99%,再剔除房地產行業約0.19萬億淨利潤,同比下降19%。在智力取勝時代,教育行業應該不錯吧,中國的學子們對美國大學擺脫了債務陷阱功勞極大,可惜,落後的管制與殘酷競爭使教育行業目不忍睹,成為上市公司中業績下降幅度最大的行業,同比下降1511.62%,每股收益為-0.29元。
利潤大幅上升的行業如金融業,並不像表面那麼光鮮。截至2013年3季度末,商業銀行不良貸款餘額為5636億元,不良貸款率為0.97%。東方資產管理公司發布的報告稱,2013年商業銀行新增不良貸款規模將同比增長5%以上,銀行業不良貸款率將達到1%~2%。銀行股普遍破淨,不良資產收購門檻降低,壞帳率上升是普遍現象。
壞帳率上升,與金融的高利潤,說明經濟在泡沫邊緣搖搖欲墜。實體經濟越來越困難,歐美製造業回歸,以控制產業鏈成本著稱的庫克逐漸把蘋果生產線遷回美國,中國的金融家與企業家在高利貸泥潭中互相戕害。一個工業化過程中的人口大國,一個未經過系統培訓的勞工佔多數的國家,製造業提前空心化,不是福音。
想維持經濟奇蹟的結果,無一例外是奇蹟被戳破。
中國政府以強力推動改革應對困局。但希望在中國經濟奇蹟後見證中國政治奇蹟的人,在未來十年一定會失望,為應對普遍的失信,應對「政令不出中南海」,中國的權力與此前十年相比,會更加集中,以政治權威推進改革,最近的包子鋪事件顯示,中國仍是前現代國家,仍處於俾斯麥時代,任何改革者,只能向這一土壤低頭。
近期中國權力核心推動颶風般的反腐風暴,以改革經濟結構,進而改變政治生態,推翻部分特權的方式建立信用,這樣做最好的結果是,中國進入明智的強人政治時代。最糟糕的結果,清末重演,權力失控混戰,鑒於目前資源的集中度,這種情況出現的概率較低。
經濟方面的改革一波三折,雖然有最強大的決心,但對後果的考量、對軟著陸的渴望最終會成為現實選擇。
經濟決策者準備實行穩健的貨幣政策,但在市場基準利率大幅上升時,央行不得不入場干預,1月21日通過逆回購釋放2550億元流動性,23日逆回購1200億元,投放400億元國庫現金,相當於直接下調了一次存款準備金率。這是現實壓力下的妥協,金融結構已經失衡到年中年末不放數千億貨幣,就有崩盤之虞。
希望中國出現大規模債務違約建立金融風險的人洗洗睡吧,中國不可能出現這樣的局面。操盤者充滿憂慮也充滿父愛,為地方債務、大企業債務保駕護航。
無論是政治還是經濟,在中國的字典裡,不允許存在休克療法。改革是漸進的過程,這個過程是十年,二十年,中間還會出現反覆。
能夠確定的是,中國經濟奇蹟逐漸消失,代之以正常增速,7.5%的增長,還不夠嗎?這是各方都能接受的數據,也是改革的代價。
(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