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透社:中國的武器間諜如何滲透美國國防業(上)(圖)

【看中國2013年12月31日訊】(看中國記者原野編譯報導)2011年12月4日凌晨,來自美國國土安全部的特工潛入何朝輝位於奧克蘭唐人街的公司。他們小心翼翼快速的照了一些照片,並將相關物品歸位,以免被發現他們來過。

據路透社(加州奧克蘭)報導:美國特工為制止中國利用網路非法竊取軍事武器所發動的這項臥底行動已7個月,因為有數據顯示,北京正野心勃勃的進行外太空軍事擴張行動。

美國特工假意允許科羅拉多州的製造商出貨一種抗輻射晶元給何朝輝,這個雷達晶元的技術是中國覬覦但無法複製的。這種大小約為一分硬幣的抗輻射晶元,是操縱雷達、引導彈道導彈、保護軍事硬體免受核輻射和太陽輻射的關鍵零件。

這是一場豪賭。是一個可以破獲整個中國軍火走私集團的機會。但是相反地,如果何朝輝成功地將這種抗輻射晶元偷運到中國,中國軍隊會將這些晶元部署在衛星上作為情報資訊,用來對付美國海陸空軍。

美國國土安全部反擴散官員克雷格•希利,在他位於北弗吉尼亞州的辦公室展示一組被沒收了的美國製造的輻射加固晶元

當12月4日凌晨美國特工潛進他的辦公室,發現這些微晶元已不在快遞盒中。負責本案的格雷格Slavens,輸了這一局。他回憶說:我很確定「這些遺失的晶元正前往中國」。

過去20年來,美國已花費數萬億美元在研發及部署世界上最新型武器的技術。美國也立法禁止該晶元出口到一些敵對國家,如伊朗,北朝鮮以及中國。

中國一直在努力獲得美國的軍事技術,以加速本身的國防軍事力量,中國的國防軍事預算已飆升至僅次於美國的2,000億美元。

習近平提出了旨在謀取地區主導權的復興計畫。最近幾週,北京宣布對有爭議的中國東海劃設防空識別區並首次向月球發射探測車。

直接威脅

隨著中國日益挑戰美國在太平洋的強權,美國官員說,北京正偷竊美國的防務科技,其方式不僅滲透武器系統而且盜取最尖端最危險的技術。據《華盛頓郵報》報導,美國五角大樓國防部顧問委員會今年的一份機密報告中說,「中國駭客」已經得到了20多種美國武器系統的設計圖。路透社也說:中國竊取抗輻射晶元這類的技術,這意味著美國軍方面臨更直接的挑戰。如果中國駭客竊取敏感現成的零件及武器的系統藍圖,中國將很快就能製造生產出這種武器並知道這種武器的弱點。

美國官員承認很難估計究竟有多少美國軍事技術被中國獲取,因為這些交易大多在黑市進行;再者,很多技術是合法出口給美國友好的國家,但一轉手就被賣給了中國」。

中國對美國來說是特有的挑戰:她既是美國在北美以外最大貨物出口國,也是走私美國科技最多或第2多的國家。然而美國國防部五角大樓也承認,實際上,美國所謂的「敏感技術走私案」多數是軍民兩用技術。

例如,中國軍方尋求這類技術微型化,因此不像藥物一樣容易被美國海關官員發現。而且基本上也只有當這些貨物出口到別的國家時才是非法的。

美國國土安全部出口管制中心官員克雷格•希利說:想想有多少這類技術是經由合法的交易管道進入中國的,你就會知道有多難追查。

美國官方公布的武器技術走私數據是不完全的。一位美國國防官員私下透露,從2011到2012年,與中國接觸的美國國防業者增加了88%,政府不會公布實際數據的。

美國國防和情報官員說,他們一直密切監視中國國防軍事的增長,他們相信中國國防技術落後美國至少十年。一位美國高級國防官員說:「他們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2005年10月1日至2013年10月1日,美國政府公布了280宗軍火武器走私案,路透社對這些案子的法庭記錄進行了分析。記者還採訪了20名以上反核擴散的官員,審查了數百名聯邦調查局、國土安全部和商業部的人員。

內部執法記錄顯示,涉及到反核擴散被捕的所有國家的人數翻了兩番,從2010年的54件激增到2012年的226件。美國執法官員說,自2008年以來,與中國有關的類似像奧克蘭事件的太空技術調查案件數量大約增加了75%。聯邦官員也說,自2012年末,他們開始對將近80個與太空-衛星有關的項目展開調查。

聯邦調查局負責反情報的助理局長安德森(Robert Anderson Jr.)說:「這種情況確實很猖獗,但我想情勢也確有好轉」。他這話指的不僅只有中國,也有潛在持敵對態度的國家。你愈深入去調查,你會發現更多暗中進行的交易。

一位中國駐美外交官員聲稱:「我認為我們也一直在反擴散方面做的很好,美國方面提出的質疑實際上是神話故事」。

一個叫做「霍普」的人

美國反擴散官員說,2011年在奧克蘭展開的臥底行動,典型表現了近年來的幾十次的行動,都是針對那些試圖為中國獲得太空和導彈技術的人。但也顯示出即使目標一開始就很可疑,要摧毀軍火武器走私網有多困難。

奧克蘭的調查行動始於2011年春天,美國科羅拉多州的企業Aeroflex接到一封郵件,對方自稱是來自加州奧克蘭市的「菲利普-霍普」,要訂購兩種雷達晶元:一種112個,一種200個,總價值549,654美元。

(未完待續)

點擊看原文

 

本文留言

近期讀者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