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古文化影響最大的一座名樓(組圖)
【看中國2013年12月21日訊】中國歷史上名樓眾多,沒有哪一座樓對文化的影響能夠超越正定的陽和樓。
與唐詩宋詞齊名的元曲,在陽和樓上成就了她在正定的輝煌。陽和樓的厚重,令那些因為一篇名人佳作而聲聞天下的所謂的名樓就像一個個暴發戶。
正定,古稱真定。元代初期,戰爭轉移南下,真定的經濟文化較早得到恢復。元軍鎮守真定的將領史天澤具有較高文學修養,喜愛填寫散曲,其子史樟曾撰寫過雜劇。他們父子都喜歡交納文人,早期投奔史氏的白樸才華橫溢,在白樸的感召下,大批文人名士向真定聚集,壯大了創作的影響和聲勢,使真定成為元曲的發祥地。
白樸
元代,陽和樓周邊是真定最繁華的區域,據元人納新《河朔訪古記》載:「左右挾二瓦市,優肆娼門,酒壚茶灶,豪商大賈並集於此」。文人雅士喜歡登陽和樓把酒臨風,吟詩作賦,聚集在陽和樓上研討作品,交流創作心得。就是在陽和樓上的一次次碰撞中,元曲從民間俚語入詩,轉向創作的文人化、專業化的全面過渡,最終成為「一代之文學」。可以毫不誇張地說,陽和樓就是元曲的搖籃。
元人鐘嗣成所著的《錄鬼薄》中,收元雜劇作家56人,作品345種,其中真定作家7人,作品45種。鐘嗣成評價真定的白樸,李文蔚、尚仲賢、戴善甫、侯克中、汪澤民、史樟、侯正卿等人都是「名譽昭然」者。特別是白樸與關漢卿、馬致遠、鄭光祖齊名,並稱元曲四大家。他創作的《梧桐雨》被戲劇界列為中國古典戲曲十大悲劇之一,他的《牆頭馬上》被列為中國古典戲曲十大喜劇之一,與《西廂記》、《拜月亭》、《倩子離魂》合稱元雜劇四大愛情劇;尚仲賢的《柳毅傳書》是我國民族戲曲的傳統劇目,深刻反映了元代的社會問題。還有李文蔚的《燕青搏魚》等,都是久傳不衰的優秀劇目。
正是有了陽和樓這個交流的平臺,才奠定了真定元雜劇的歷史地位,在中國文化史上寫下了光彩奪目的篇章。此後,正定的戲曲事業一直長盛不衰,清末成立全國第一個票友組織藍菊社,藍菊社延續為正光劇社和二黃學等票友組織,趙振鐸、李秀章等經常組織票友自娛和演出,戲曲越來越深入普通民眾的生活。至今,正定的許多老年人仍津津樂道正定票友多次與梅蘭芳、奚嘯伯、梅葆玖等大師的交流,甚至還為大師們在正定的演出臨時救過場。
令人嘆息的,是陽和樓這樣一座具有里程碑意義的歷史文化名樓,竟然在戰爭和文革浩劫中被夷為平地。如今,在陽和樓遺址的西側,一間鄰街的舞台上,每日有一群戲劇愛好者自發聚集在一起,唱著蒼涼的腔調,續寫著元曲的遺韻。
(原標題:元曲猶唱陽和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