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美國人難以忘情肯尼迪?
【看中國2013年11月22日訊】十一月廿二日是美國前總統肯尼迪遇刺五十週年,美國各大媒體早在本月初就對相關議題,推出記錄片和專題報導。
這些影片和專輯可分為三類,一是記錄肯尼迪在世最後時刻及遇刺,二是探討是誰殺了肯尼迪,三是分析肯尼迪總統任期及政績表現,最後尚有回溯此事件發生時,個人身在何處、有何反應的訪問,以及由傑奎琳•肯尼迪所收到八十萬封慰問信中挑出部分信件,請名人閱讀。
換句話說,美國人會不斷地獲得有關肯尼迪總統及他被刺的訊息。媒體如此炒作,就是看準這些節目有收視率。為何事發五十年後,美國人還是難以忘情?
肯尼迪是美國史上參選總統並當選者中年紀最輕(最年輕總統是老羅斯福四十二歲時由副總統繼任總統)的一位,也是第一位出身廿世紀的領導人,更是基督徒或新教徒佔多數的美國歷史上,首位信奉天主教的總統。他是麻州名門之後,父親在二次大戰初期擔任美國駐英大使,積極培養兒子完成其未竟之志。
肯尼迪的個人條件也相當優異,畢業於哈佛,二次大戰期間在身體條件不理想的情況下,投入海軍,並在所服役的一○九魚雷艇遭日軍擊沉後,拒絕投降、英勇救人,最終在荒島獲救。他的勇敢表現,讓他獲得包括紫心勛章在內的各項獎章,是名副其實的戰爭英雄。
在學經歷皆出眾的情況下,帥氣英挺的他不到卅歲就選上聯邦眾議員,剛過卅五歲成為聯邦參議員,然後突破宗教的藩籬,當選總統。
他在當選參議員後,娶了年輕貌美、氣質出眾的傑奎琳為妻,後者成為第一夫人時,僅卅一歲。美國沒有君王或貴族,但這對白宮新主人及兩個稚齡孩子,儼然成為美國人心目中的皇室,這些都令美國人難以忘情。
在肯尼迪被刺五十週年前夕,歐巴馬總統任命她女兒卡洛琳為美國駐日本大使,而卡洛琳到東京晉見天皇時,日本民眾夾道歡迎,幾乎也是將她視為王室。
肯尼迪擔任總統的時間不到三年,內政方面沒有特別建樹,外交方面雖然率領美國度過古巴飛彈危機,但許多美國人不知道,這是靠交換美國從土耳其撤除飛彈,才換得蘇聯讓步,還以為後者是畏懼美國的威脅,被迫將飛彈由古巴撤出,強化了肯尼迪魅力的光環。
不過,真正讓美國人對他印象深刻的,是許多重要的言論,如就職典禮時說「不要問國家能為你做什麼,要問你可以為國家做什麼」和「讓我們絕對不要因恐懼而談判,也絕對不要因談判而心生恐懼」,以及在蘇聯支持東德興建柏林圍牆後,他對西德人表明要和他們站在一起的「我是柏林人」(Ich bin ein Berliner)。
不可否認地是,他的個人魅力及演說的滲透力,讓許多年輕人受到極大鼓舞,影響一整個世代美國人,難怪他們對這位總統始終無法忘懷。
(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