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城市困局

【看中國2013年11月17日訊】在經歷了近二十年的高速城鎮化之後,中國城鎮的正式和非正式居民總數一舉超越了農村人口數量。過去三十年中,超過4億人遷入城市,2011年城鎮人口佔總人口比重首次超過50%。如今超過52%的人口居住在城市,到2015年這一比例預計將達到70%,這也就意味著接下來的12年城鎮將迎來2.5億新增人口。

中國的城鎮化是人類歷史上規模最大、發展最快的社會運動,它給中國社會帶來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也給中國的政策制定者們帶來了諸多的挑戰,由此產生的許多問題都與資金有關。戶口是當前中國面臨的歷史遺留問題之一,這個人手一份的身份證明決定了中國人的居住地。在毛澤東時代,戶籍制度使得農民被土地綁住腿腳。然而,過去幾十年中,大量農村人口湧入城市尋找工作機會,工程建設紅火時期尤其為甚。但這些沒有城市戶口的農民成了弱勢群體,雖然可以在城市工作,卻不能享受與城裡人同等的醫療、教育等福利。

戶籍制度以極低的附帶成本為城市帶來了廉價的勞動力,但也被普遍認為不公平,亟需改革。現行戶籍制度下,農民工的生活充滿不確定性,因此往往不得不撇下父母子女,隻身進城賺取高於農業收成的收入。如果希望下一代城市居民成為新的消費者,帶動中國經濟挺進下一階段的發展,那麼他們就應當享受同等的權益。但問題是,誰來推動這一改革?

中國大多數的地方城鎮稅收不足,幾十年來財政主要依靠徵用農業土地用作工業、商業和住宅的開發。這讓許多地方政府背上了沈重的債務負擔,想要進一步的推進城鎮化,地方政府的財政制度就必須進行改革。

現行財政制度的問題不止於此:它吞噬良田建起城市,但與此同時,城鎮的擴張加劇了居民對私家車和公共交通的依賴,上班族不得不長途通勤,進而導致了碳排量的攀升,並帶來了令人窒息的空氣污染和嚴重的交通擁堵等一系列問題。城市必要的基礎設施則時被忽略,例如許多大城市在排水系統等方面仍存有隱患,造成它們無力應對未來的擴張和氣候變化所帶來的不確定性。

面對2025年恐將新增的2.5億城鎮人口,在接下來的十年裡,中國要建造怎樣的城市來容納這些新城市人?新建十個2500萬人的城市?三個7000萬人的大城市?還是一百個250萬人的小城市?這些新城市人將過著怎樣的生活?他們將以何為生?他們每天要通勤多長的距離?他們能否住進高能效的房子?他們能否享受到城市生活所需的充足水源?他們產生的垃圾又能否得到回收利用?

中國未來城市的設計將不僅影響到中國城鎮居民的健康和福祉,還將影響到中國對不斷飆升的碳排放的控制,這對中國人民乃至世界人民都有著重要的意義 。中國如果要成為「十二五」規劃中描述的那個可持續發展的國家,那麼決策者們應該更多地學習哥本哈根這樣先進城市的經驗,而不是效仿洛杉磯那種已經過時了的樣板。

如果中國真的實現了城鎮化目標,那麼12年後的中國將是一個完全不同的社會。歷史上任何一個社會的變革都產生了巨大的影響,中國城鎮化將是一場長期的社會和經濟轉型。過去五年中,中國的城鎮中產階級開始越來越積極地發出他們的聲音;他們希望自己的產權得到保護,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在一個壓力更小、環境更好的社會中成長。

他們要求清潔的空氣和安全的水源,要求免受有毒化工廠的侵害。這些訴求已經超越了某個特定議題的本身,他們抱怨政府的不作為、透明度的缺失,他們要求在那些影響他們生活的決策和規劃中發揮更大的作用。

李克強總理將城鎮化擺在中國經濟和社會發展以及建立可持續小康社會的核心地位。隨著中國經濟增速放緩,中產階級城市居民將向擁有更高價值的工作崗位轉移並成為推動經濟發展的消費者,他們也會要求享受更高質量的生活。中國規劃者今天的決策將決定這些美好的願景能否得以實現。

本文留言

近期讀者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