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中全會後 習中央和地方諸侯惡鬥登場(下)
【看中國2013年11月15日訊】日本的英文《外交官》網刊2013年11月12日刊登該刊副主編凱克(Zachary Keck)的文章說,在國企改革上,地方政府也是主要的障礙。習近平和中央領導表示,他們理解需要增強中國私營企業的作用,需要降低私企進入某些行業的門檻。但地方政府擁有大部分國企,2006年時,即已有82%的國企由地方政府營運。地方國企佔總體國企的百分比仍在上升。
雖然地方國企規模比中央國企小得多,但由於不同地方政府營運的國企相互競爭,使它們成為中國經濟中某些產能過剩的最大來源。如太陽能光伏工業就是典型的例子。李克強在十八屆三中全會的講話中,要求地方政府不要設立自己的企業,強調「地方保護主義」是市場經濟的最大障礙。
中國的金融運作是利用普通中國存戶的資金補貼國企,銀行和國企存在政治上的聯繫。為建立內需驅動的經濟,中央領導人必須削減對國企的津貼。地方政府及其國企的低息貸款受到威脅,將是這一波改革的主要輸家。
從根本上說,由於地方政府已經成為投資驅動模式的核心,因此在中國經濟從投資驅動增長模式轉型的過程中,地方政府將成為主要障礙之一。中央政府一旦控制了投資,就會威脅到地方政府在其轄區內,保持就業率和高經濟增長的能力。地方投資過熱的項目,許多並沒有獲得預期的盈利回報。一旦低息貸款斷流,中央政府將迫使地方政府破產。
因此,如何克服地方政府的反抗,將成為習近平能否承諾必須的經濟改革重要因素。習和他的中央領導班子似乎知道這點。他們一年來竭力加強對省市和其他地方大員的控制。如果他們改革成功,地方對中央的長期挑戰將消失。但由於預料改革最終會向地方政府放權,這個問題可能變得更糟。例如,大城市將進一步積聚人口,主政的中共地方大員控制的GDP規模將比許多國家還大。
鄧小平的經濟改革從沿海地區發端。習近平等當今領導人希望加快發展內陸地區,包括遼闊的西部地區。這將潛在兩個問題。首先,開發內陸地區必然以沿海地區的發展為代價,很可能遭到沿海地區領導人的抵制。由於沿海地區集中了經濟最繁榮,人口最多的省市,其方面大員也最有實力和能力挑戰中央政府的權威。其次,即使成功地開發了內陸地區,也會使中國更難統治。因為開發內陸也使地方擁有了更大的經濟實力和更大的控制力。按照中國著名格言「天高皇帝遠」的說法,北京將難以控制日益坐大的內陸地方諸侯。
三中全會後 習中央和地方諸侯惡鬥登場(上)
https://m.secretchina.com/news/13/11/14/5200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