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政府做大了「蛋糕」為何切不勻?

【看中國2013年11月12日訊】中國又到了改革的關鍵時刻,十八屆三中全會所可能推出的大規模改革和開放措施再次引起外界的無限遐想。對於商界和政界而言,比較關心的是因08年金融危機而滯後的經濟領域市場化進程,然而對於廣大老百姓來說,如何進一步改善民生、切實提高百姓生活水平、解決生活中存在的實際問題和困難才是最為重要的議題。

中國自1978年啟動的改革進程經歷了多個階段,最早以搞活經濟、對外開放的部分市場化措施為核心內容,這種經濟上資本主義化的變革進程一直主導了中國改革的前20多年的時間。

在這一發展階段裡,一方面經濟高速發展,人與人之間、地區與地區間的收入差距日益擴大,污染、治安等問題日益嚴重,另一方面舊有的社會主義福利制度和單位制度的日益瓦解讓許多城市居民(不是所有居民)在醫療、養老、住房以及教育等領域越來越感受到沈重的壓力,農業人口更是由於戶籍制度改革的滯後而遭受不公平的對待。進入新世紀以後,這些民生問題日益成為中國改革中出現的新問題,並顯得越來越突出。

自胡錦濤、溫家寶2003年接過領導權之後,農業稅的取消、城鄉義務教育學雜費減免和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的實施也確實成為這一領域的早期收穫成果,在一定程度上惠及百姓的生活。然而,在另一些領域,政策的調整並沒有根本改變問題的存在,民生問題甚至出現了惡化。

在居民普遍關注的住房問題上,大城市不斷上漲的房價不僅沒有隨著宏觀調控等降溫措施的實施而受到打壓,反而似火上澆油,不斷上竄,挑戰人們心理的承受極限,原本買不起房的人群日漸發現連租房也租不起,「蟻族」人群的規模在近年來有不斷擴大的趨勢。在醫療領域,人們看病難的問題沒有得到根本解決,醫藥成本居高不下,醫患關係日趨緊張,患者家屬傷害醫護人員的案例變得越來越頻繁,所有這些都表明醫改並未取得預期改善民生的效應。

在教育領域,中小學亂收費的現象不僅沒有得到遏制,反而在一些地區愈演愈烈,連原本收費較低的幼兒園學前教育都在2008年以後大幅度提高收費,讓普通家庭的教育成本不斷攀升。

新民生問題的出現

更為嚴重的是,除了舊有的民生問題尚未解決之外,最近幾年又出現了一些新的民生問題,嚴重影響社會的穩定和持續的發展。2008年世界金融危機以後推出的大規模刺激計畫雖然改善了中國國內的就業問題,但也同時推高了國內的物價,造成了嚴重的通貨膨脹。

與此同時,廣大普通勞動者的收入並沒有趕上物價上漲的幅度,許多人工資的實際購買力在萎縮之中,這直接造成了居民消費能力的低下和國內消費的低迷,加劇了經濟結構的失衡。

各行業對利潤的瘋狂追逐和法律監管的缺失也造成了環境污染和食品安全問題的嚴重惡化,毒空氣、毒食品成為影響民生問題的新問題,霧霾、地溝油這些20年前大多數人不知為何物的術語如今成為流行的新名詞,活躍在各大媒體之中。在這樣的情況下,不僅普通民眾感覺生活質量出現下降,就連富裕起來的城市中產也日益不滿現狀,很多人選擇移民。

改善民生為何如此困難

中國是一黨執政的國家,民生問題視其為政府合法性來源。然而,今天民生問題的惡化,不僅引起人們反思,為何改善民生如此之難,為何在蛋糕越做越大的同時切得卻如此不平均?

仔細分析,會發現有如下幾點主要原因。首先,中國的官員階層長期與普通人民的生活絕緣,不僅在醫療、養老等領域享有獨立待遇,而且在食品、住房等方面享受不同程度的特殊供應,擁擠的公共交通、蝸居的房間和廉價餐館的地溝油是和官員們的生活無太多交集的。

一句話,政府官員脫離百姓的日常生活太遠,自然在政策制定中不能體會民生的艱難。其次,三十多年的發展已經形成了強大的官商聯盟和既得利益群體,任何對蛋糕的再分配都會引起既得利益群體的強烈阻撓和反對。民生問題的改善都是有利於絕大多數民眾的公共物品,但在集體行動邏輯的條件下,公共物品往往供應不足,強大的利益集團會利用不對稱的權力和影響力使公共物品的分配向有利於自己的方向傾斜。其三,民眾的聲音和疾苦不能夠通過有效的機制傳導至政策制定者那裡,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作為法律意義上的最高權力機構,不能夠吸納足夠多的各階層代表。從以上原因分析,民生改善之路未來仍將非常崎嶇。

(有刪節)

本文留言

近期讀者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