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中國醫生在加拿大看急診後的真實感慨

【看中國2013年10月26日訊】曾經看到報紙上一些文章,傾訴在加拿大看急診的困難和等待時間過長。這次我因左膝摔傷有機會親自看急診,也談談我的經歷和體會。

因為不會開車,公交車又不方便,便想起可以騎自行車去附近辦事。那天在二手網站看中一輛自行車,便匆匆趕去,不想試車時不小心摔了一跤,站起來覺得左膝很痛,走路一瘸一拐的。勉強走回家,疼痛加劇,膝蓋已經腫了。那時家庭醫生已經下班,我想只能忍耐一晚,明天再聯繫看病。

女兒回家一看情況便說不能等到明天,家庭醫生那裡不能直接拍片子,萬一骨折還是要轉院,反而耽誤治療,還是立即去看急診。由於聽了不少急診的負面消息,心裏也是很恐懼,但那時我已經完全不能著地行走,只能讓家人背著上下汽車,背著進了醫院的急診室大門。

一進門,就看見幾輛輪椅靠邊停著,我正猶豫可不可以借用,女兒就推過一輛讓我坐下,不用背著我到處走,大家都鬆了口氣。

暗想,加拿大還是比較人性化,要在我們醫院(我是國內一座三甲醫院的醫生),輪椅都鎖起來,要用就得用身份證和押金抵押,而且十次有九次都已經借完了。推著輪椅來到掛號處,前面有一人排隊,不久便輪到了我。負責掛號的是個護士,她就像調度一樣,把病人按輕重緩急分類,有時做點緊急處理。她過來問了我的情況,再測血壓、量體溫,拿來指末監護儀(戴在手上就能監測到生命體征),見我情況不差就拿走了,然後讓我去旁邊的窗口登記,掛上手牌,就讓我去一邊等待。

我做好思想準備,這一等就會是幾小時。看著周圍的病人都靜靜坐在椅子上,看著手中的書或玩著手機之類的,沒有一個顯出焦急的樣子。忽然從大門推進一個擔架床,病人臉色蒼白,像是昏迷的樣子,幾個護士迅速圍著他,一下就推到裡面一間,接下來聽見一些響聲,想來在搶救病人。周圍的病人還是那麼安靜,好像他們已經明白,看急診不是完全按前後,而是要根據病情危重程度適當提前。

大約等了一個多小時,終於聽到一個護士叫了我的名字,這時來了一個護送人員拿著幾張紙,想必是我的病例,推著我進了另外一間房間。這是一間很擁擠的診室,靠大門的一邊放著三張桌子和椅子,牆上有讀片機,可能是醫生的辦公桌。與這堵牆平行並距離1米多處拉了大半條布帘子,從裡到外,放了4張診察床,床與床之間也用布相隔。

這時從裡面走出一位醫生,聽說我是膝蓋受傷,就讓我躺在2號床上,只見一位年輕的白人正在更換這張床的一次性床單,他穿著自己的衣服。換完床單他幫助我坐上床後就離開了。那位在門口接我的醫生約在10分鐘後來到2號床邊,問了我的病史。檢查了我左膝的表皮和功能,就讓我去拍X-光片。

又是那個護送員,把我推到放射科,還是讓我等待。大約過了20分鐘,放射科的大門才打開。我拍完片又回到2號床,大約在床上躺了一刻鐘,我的X-光片送到診斷室,那醫生看了以後說沒事,骨頭沒受傷,我和女兒鬆了口氣,但需要髕骨固定六週。要自費買綁帶。就在他要離開時,他又看了眼片子,這下倒看出了問題,說髕骨有骨裂,並用手指給我女兒看,我距離讀片機遠,沒有看清。

我想可能他也不是骨科專業醫生,要不看片子怎麼會有不同的結果。反正治療不變,他又交代了讓我原地等著帶綁帶,而後就匆匆地去看下一個病人了。等了差不多半個小時,一位黑人小夥來了,笑嘻嘻的,手裡拿著一種塑料綁帶,把我的左腿從大腿中部到腳跟固定好,並教授了使用方法。我著急地問他什麼時候可以活動,他笑嘻嘻地用廣東口音的普通話說:靚婆,這下你要停止活動了,乖乖躺著吧!我的急診就這樣結束了。

女兒推著我到大廳,付了綁帶的錢,護士給我一張淡綠色的紙片,讓我一週後看骨折門診,並寫明瞭門診的時間和地點。那位白人青年在急診室門口叫住了我們,說他可以帶我們出去並且順路認識一下去骨折門診的路,那青年和我女兒推著我走在筆直的走廊裡,我好奇地問他,是否是醫學院的學生,是來做「志願者」 的?他不好意思地說,他還不是醫學院的學生。

只是本科大學生,因為想考醫學院,就先來做醫院的志願者,讓大家看看有否醫生的素質和才能。那青年一直把我們送到骨折門診門口,還提醒我們找到這裡的重要標誌。出了大門我特意看看時間,前後一共差不多三個小時。

也許是季節和運氣的緣故,我覺得我在加拿大的第一次急診並沒有像報紙上說的那樣艱難。我想可能也是我的傷較簡單,如果還有膝部外傷,需要清創包紮的話,就不是那麼快能解決的吧,說不定還要等好長時間才能等到專業醫生處理。不過最讓我高興和意外的是,醫院竟然主動安排了以後的診療,從此我每週一次來這裡看病,醫生也是固定的,一直到我的膝蓋傷癒合。

我想如果等看家庭醫生會這麼順利地看上骨科嗎?看來在這裡如何根據病情,合理地利用醫療資源是很重要的。再聯想到我們上海的醫院,看一次急診,如果幸運遇到好醫生會告訴你以後可以看某某醫生,不可能連預約單也開給你。

總結第一次在加拿大看急診,感覺等候時間還是比較長,但還是在可以忍受的範圍內。與我在國內工作的醫院相比,加拿大的急診醫生比較少,我們那邊攤子很大,不僅內科和外科分兩大片,各自還分科,如內科會分心臟、呼吸、神經等,它們各自有急診診斷室。總之,加拿大的急診醫生很艱辛,對知識面的要求更高。我覺得那醫院雖然醫生少,但安排井然有序,利用率極高,分工明確。對待病人親切,服務熱心,照顧細心。

這與國內不能相比。這幾年國內致力於醫院的建設,大都市的醫院高樓林立,縣醫院推到小樓建大樓,農村醫院舊顏換新貌,但後者門庭冷落,病人都無休止地湧向大醫院。醫院的硬體越來越硬,連縣醫院都基本擁有核磁共振,農村醫院都有CT,資源實在太浪費了。不像加拿大每個區檢查儀器都集中在一起,需要檢查的病人都集中在那裡查,資源利用率極高。

並且加拿大的醫生完全根據病情需要作檢查,能夠用費用低的檢查解決診斷就決不用費用高的,聽說如果醫生開的檢查太多,超過規定會處罰。政府為了減少病人的等待時間有計畫有步驟地添置各種硬體。據報導安省為了縮短候診時間,今年投資7580萬元,添置了核磁共振和其他儀器。讓病人早日檢查,早日做手術。

都知道,加拿大的醫生年薪頗豐,根據最新報導加拿大醫生的年薪平均淨收入差不多高達25萬多。但我知道在加拿大學醫是一個漫長而艱苦的過程。我在看急診時遇見的年輕人就是一個例子,為了爭取考醫學院的資格還必須先去醫院做「志願者」,讓群眾來評估他是否適合做醫生。大約在九十年代初我有一個同事,剛升為主治醫師就移民加拿大,一直到06年我在多倫多見到她,她還在讀醫科,準備考試成為一個理療科醫生。

聽說在加拿大,從進入醫學院到學習完畢實習,最後成為醫生,需要差不多十年時間。國內醫生的年薪雖然不高,但醫學生的學習也是很艱苦的。在我考大學的那個年代,進入醫學院都是拔尖的,錄取分數線是最高級別的。醫學院的學習年限是6年,個別是8年。而其他學院都是4年,最多5年。畢業後大家的工資都是一樣的。

而醫學生畢業後還要做5年住院醫生,24小時值班,吃、住都在醫院。醫生的一生是不斷學習的一生,而且考試不斷,要通過嚴格的晉升考試才能逐步升上主治醫生、付主任、正主任。除了晉升考試醫院每年都要考核,醫生要參加專業和外語的考試,還要求寫有水平的文章。年輕醫生隔三差五值班,即使當上主任醫師也要值班,節假日醫生沒有連續的休息。

我的孩子從小就知道我的工作是‘一個蘿蔔一個坑’。現在隨著醫患矛盾的不斷加深,國內甚至發生了殺害醫生的悲劇,醫院接待辦公室(處理醫患矛盾)經常發生打罵事件。醫生倒成了有很大風險的職業,致使大多數醫務工作者不願意讓子女考醫學院。考入醫學院的分數線逐年下降,更不要說有嚴格挑選學生的機會了。加拿大就不會有這種誤區。我的一些早年移民加拿大的同學,他們自己在這裡當不成醫生,但努力培養孩子學醫,現在已學成並在醫院工作。

在加拿大醫生是一個令人尊敬而羨慕的職業。希望能多多培養出新一代醫生,不斷補充醫生的隊伍,滿足廣大民眾的需要。

本文留言

近期讀者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