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子時光:觀鮭魚洄游(圖)


圖片來源:National Geographic

【看中國2013年10月05日訊】讀萬卷書,行萬里路。書本知識與實際是相互聯繫的,一方都不能舍棄。夏天轉眼過去,在楓葉絢爛之前,可以舉家外出,看鮭魚洄游,享受親子時光,育人於出遊之際。

1、生命的輪迴

鮭魚也叫鮭魚,生活在太平洋和大西洋寒帶或寒溫帶海水裡,如美國和加拿大,南美的智利和阿根廷,還有北歐的挪威和瑞典等國家都有大量存在。在大洋裡遊蕩數年之後,鮭魚回到了自己出生的小溪。它們經歷了大洋裡的驚濤駭浪,由幾寸長的小魚苗變成重量級的大魚。如今,它們要回到自己的出生地,筑窩產卵。把自己的一切,包括生命,獻給下一代。不由讓人升起對父母的敬意和感恩。

2、鮭魚的種類

鮭魚主力有五股,Chinook體重約30-40磅,大的有70磅,也叫King Salmon;另一種叫Coho身體半紅;還有一種叫Sockeye體型較小,通體透紅;還有Chum和Pink。它們的名字很有趣,Coho在北美有時指快船,而與Pink同名商標的衣物隨處可見。

研究數據表明,一旦進入淡水,鮭魚就開始停止進食,只利用體內儲存的脂肪作為能量來源,披星戴月,逆流而上,因為只要一停下來,就會被洶湧的水流衝回去。而洄游的行程要長達十幾,二十天。可見,萬全的準備工作和堅持不懈的精神對達成目標有多麼重要。

3、魚道

鮭魚在洄游過程中,難免要經過水庫和水壩。美加政府為了保護生態和資源,開設了魚道。有些魚道,設在大壩的左下角,高3英尺。這樣,鮭魚上跳洄游就容易得多了。這只是魚道的第一級壩,往上還有8級低壩。每級低壩,均只有1英尺高,而且其間都有水池,供魚休息。魚道的英文名是Canaraska Fish Ladder,非常形象化。

為什麼第一級要高達3英尺呢?原來是要將Sea Lamprey(大西洋七鰓鰻,魚類超級殺手)阻擋在外,防止其入侵內河水系,從而保護上游生態安全。熱愛自然、保護生態每個政府和個人都義不容辭。

4、百折不饒

鮭魚的拉丁文叫Salmo,意為「跳躍者」,是對鮭魚最恰當不過的描述。鮭魚很有毅力,百折不饒。觀看的人們聚精會神,暗暗給它們鼓勁。當鮭魚跳躍魚道成功了,大家鼓掌喝采;看到魚兒功虧一籌,人們不時發出惋惜,但還是對魚兒充滿信心。魚兒的堅韌、魚兒和人們共有的樂觀,對同行的孩子極有啟發。

5、超能力

90%的鮭魚能洄游到自己的出生地。科學家認為,鮭魚擁有人類不具備的超能力。他們能感知地球磁場並利用它進行定位。

6、變色的鮭魚

一路的跳躍和衝撞,使有些原本銀白色的魚身變成猩紅,據說這是因為用力過猛,崩裂了血管,殷紅的鮮血浸透全身肌膚所致。另一種說法是:洄游中的鮭魚進入淡水河後就停止進食,以儲存的皮下脂肪供給身體能量,因此產生飢餓性血酸,體內分泌出大量激素,魚皮變厚而身體轉成紅色。

7、筑巢產卵

到達家鄉的小溪,鮭魚開始筑巢產卵。雌魚選址、用尾鰭拍打沙石挖產卵坑。然後將晶瑩的橘紅色卵產在坑內,雄魚不斷地與雌魚摩擦身體,將精子排在孵坑中,使之在坑中受精,有時會有幾條雄魚同時為一條雌魚產的卵受精。雌魚又用尾鰭推拍沙石,將受精卵埋好。雌魚通常會挖6-7個坑,直至產卵完畢。

8、愛與哀愁

這時的魚兒已遍體鱗傷,耗盡了生命中的一切,仍在激流中艱難地扭動身體,保護自己做的窩和從未謀面的小寶貝,直到最後一息。大部分鮭魚長眠在自己出生的小溪裡,變成水中的養分,有利於浮游生物,而這些浮游生物是孵化後的小魚們愛吃的食物。

本文留言

作者穆笑晨相關文章


近期讀者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