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

史上最受人尊崇的十六大名相(圖)

 2013-10-03 18:06 桌面版 简体 打賞 0
    小字

【看中國2013年10月03日訊】宰相是中國古代最高行政長官的通稱,我國古代的宰相,其職務和職權都很像我們現在的國務院總理。在古代所有的官職中,宰相的變化最多,這是由於君主既需要宰相幫助辦理政事、又擔心宰相的權位過重危及自身權力的緣故。

秦朝時,宰相的正式官名為丞相。有時分設左右,以右為上,稱為「右丞相」,「左丞相」,宦官擔任宰相職務的稱為「中丞相」。

漢朝與秦朝相彷,只是如果稱為相國的話地位更高一些,並以御史大夫為副職。隋朝定三省制,三省長官內史省的內史令、門下省的納言、尚書省的尚書令都是宰相。唐改內史省為中書省,內史令為中書令,納言為侍中。唐高宗後,只有加「同中書門下三品」、「同中書門下平章事」者才是宰相。

宋朝以同平章事為宰相正式官名,以參知政事為副。從漢至唐,皇帝待宰相之禮,逐漸降級,至宋太祖廢「坐論」之禮,使宰相地位大降。

元朝以中書省為政務中樞,主官中書令常由皇太子兼領,下為左右丞相,再下為平章政事,副職為左右丞及參知政事。明朝初亦設中書省,左右丞相。洪武十三年(1380年),罷中書省,廢丞相,由皇帝親決國政。宰相制度遂廢。後皇帝以不勝庶政之繁,設內閣大學士協理文書。後閣職漸重,大學士成為事實上的宰相,稱輔臣,居首者為首輔。清沿明制,雍正時設軍機處,內閣成為閑曹,軍機大臣成為事實上的宰相。明、清習慣上都稱授大學士為拜相,但無正式宰相名份。

歷史上有名的宰(丞)相中最受人尊崇的十六位:

一、齊國名相管仲:

春秋時期齊國著名的政治家,潁上(今安徽潁上)人。管仲少時喪父,老母在堂,生活貧苦,不得不過早地挑起家庭重擔,為維持生計,與鮑叔牙合夥經商後從軍,到齊國,幾經曲折,經鮑叔牙力薦,為齊國上卿(即丞相),被稱為「春秋第一相」,輔佐齊桓公成為春秋時期的第一霸主。

二、秦國名相商鞅:

戰國時期政治家,著名法家代表人物。衛國國君的後裔,公孫氏,故稱為衛鞅,又稱公孫鞅,後封於商,後人稱之商鞅。在位執政十九年,秦國大治,史稱商鞅變法。

三、秦朝名相李斯:

戰國時楚國上蔡人,是著名思想家荀卿的弟子。後輔助秦始皇統一中國,官至丞相,為秦始皇定郡縣之制,下令焚書坑儒,以小篆為標準統一文字。秦始皇死後,李斯聽從趙高陰謀,矯詔殺太子扶蘇,立胡亥。秦二世繼位後,趙高專權,污蔑李斯謀反,李斯被腰斬於咸陽,夷滅三族。

四、西漢名相蕭何:

西漢初年政治家。秦沛(今江蘇沛縣)人。早年任秦沛縣獄吏。秦末佐劉邦(見漢高祖劉邦)起義。攻克咸陽後,他收取了秦丞相、御史府所藏的律令、圖書,掌握了全國的山川險要、郡縣戶口並知民間疾苦,對日後制定政策和取得楚漢戰爭勝利起了重要作用。劉邦為漢王,以蕭何為丞相,蕭何推薦韓信為大將軍。楚漢戰爭時,他留守關中,侍太子,為法令約束,使關中成為漢軍的鞏固後方,不斷地輸送士卒糧餉支援作戰,對劉邦戰勝項羽,建立漢代起了重要作用。漢代建立後,以他功最高封為侯。採摭秦法,重新制定律令制度,作為《九章律》。又協助高祖消滅韓信、英布等異姓諸侯王,被拜為相國。高祖死後,他輔佐惠帝。惠帝二年卒。

五、漢初名相周勃:

沛縣(今中國東南部的江蘇沛縣)人,是漢高祖劉邦的大將。周勃的祖先原是河南卷縣人,後來遷到了沛縣。劉邦起兵反秦時,他就跟隨著南征北戰,建漢後,又參與平定諸王的叛亂,最後封為絳侯。他先後俘虜相國一人,丞相二人,將軍、郡守各三人,獨自擊破敵軍二支,攻下城池三座,平定五個郡,七十九個縣,可謂戰功赫赫。周勃為人樸實忠厚,剛直無私,劉邦對他很信任,認為國事可以放心地委託他去辦。周勃後來病死,謚號為武侯。

六、漢初名相陳平:

西漢陽武(今河南原陽東南)人。他足智多謀,銳意進取,屢以奇計輔佐劉邦定天下,漢初被封為曲逆侯。漢文帝時,曾升為右丞相,後改任左丞相。而漢初三傑,韓信受謗,被擒於雲夢澤,死於鐘室;蕭何遭讒,曾械於牢獄;張良懼禍,託言閑游。陳平卻久居相位,且得善終,足見他官場權謀之老道,遠在三傑之上。

七、蜀國名相諸葛亮:

諸葛亮是三國時期蜀國傑出的政治家、思想家、軍事家。諸葛亮嫻熟韜略,多謀善斷,長於巧思,千百年來一直做為智慧的化身,其傳奇性故事為世人傳誦。

八、初唐名相房玄齡:

唐代初年名相。齊州臨淄(今山東淄博東北)人。玄齡博覽經史,工書善文,18歲時本州舉進士,先後授羽騎尉、隰城尉。隋末大亂,李淵率兵入關,玄齡於渭北投李世民,屢從秦王出征,參謀劃策,典管書記,任秦王府記室。每平定一地,別人爭著求取珍玩,他卻首先為秦王幕府收羅人才。貞觀三年(629)二月為尚書左僕射,監修國史。十一年封梁國公。與杜如晦、魏徵等同為太宗的重要助手。至十六年七月進位司空,仍綜理朝政。曾受詔重撰《晉書》。太宗征高句麗時,他留守京師。二十二年病逝。

九、大唐名相魏徵:

巨鹿下曲陽(今河北晉縣)人,從小喪失父母,家境貧寒,但喜愛讀書,不理家業,曾出家當過道士。魏徵有膽,敢言他人所不敢言之言,而且不達目的不罷休,創了歷史上君「畏」臣之先例,樹了歷代君臣關係的典範。魏徵曾向太宗面諫五十次,呈奏十一件,一生諫諍多至「數十萬言」,其次數之多,言辭之激烈,態度之堅定,在中國歷史上只有魏徵一人。難怪魏徵一死,太宗大發感概「魏徵歿,朕亡一鏡」!

十、大唐名相狄仁傑:

唐代并州太原(今山西太原)人武則天時期宰相,傑出的封建政治家。從政後,經歷了唐高宗與武則天兩個時代。初任并州都督府法曹,轉大理丞,改任侍御史,歷任寧州、豫州刺史、地官侍郎等職。狄仁傑為官,如老子所言"聖人無常心,以百姓心為心",為了拯救無辜,敢於拂逆君主之意,始終保持體恤百姓、不畏權勢的本色,始終是居屆堂之上,以民為憂,後人稱之為"唐室砥柱"。他任掌管刑法的大理丞,到任一年,便處理了前任遺留下來的17000多件案子,其中沒有一人再上訴伸冤,其處事公正可見一斑,後人據此編出了許多精彩的傳奇故事。

十一、北宋名相王安石:

撫州臨川人(現為撫州東鄉縣上池裡洋村),北宋傑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學家。自從領導了一場轟烈和悲壯的熙寧變法,王安石便獨撐大旗步入歷史漩渦,成了歷史上最受爭議的人物。變法之前王安石被譽為「當世聖人」,變法後,司馬大罵其為欲謀朝篡位的大奸臣;後來的宋徽宗對王安石推崇備至,而到了宋欽宗那裡,竟成了北宋滅亡的魁首。

十二、北宋名相寇准:

華州下邽(今陝西渭南)人,景德元年稱相。時值遼兵來攻,寇准力排眾議,堅主抵抗,促使真宗前往督戰,與遼訂「澶淵之盟」,後王欽若陷害寇准,被罷相。寇准居官清廉,為世代楷模,他終生不蓄錢財,家中無歌伎,「有官居鼎鼎,無宅起樓臺」,是時人對他的形容。

十三、元代名相耶律楚材

出身於契丹貴族家庭,生長於燕京(今北京),是遼太祖耶律阿保機的九世孫。成吉思汗時,被召用,隨後雙扈主西征,觀天象,卜吉凶,力勸成吉思汗不要妄殺無辜,得成吉思汗信任,遂為成吉思汗股肱大臣,尊寵至極。耶律楚材,上諫針貶時弊,保江山穩定,改革稅制,武功文治,使蒙古統法者收到極盛之效。

十四、明代名相張居正:

湖廣江陵(今屬湖北)人,明代政治家,改革家。萬曆初年,與宦官馮保合謀逐高拱,代為首輔。當時明神宗年幼,一切軍政大事均由居正主持裁決,前後當國10年,實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收到一定成效。他清查地主隱瞞的田地,推行一條鞭法,改變賦稅制度,使明朝政府的財政狀況有所改善;用名將戚繼光、李成梁等練兵,加強北部邊防,整飭邊鎮防務;用潘季馴主持浚治黃淮,亦頗有成效。萬曆十年(1582年)卒,贈上柱國,謚文忠。死後不久即被宦官張誠及守舊官僚所攻訐,籍其家;至天啟時方恢復名譽。張居正作為一名改革家,不在王安石之下,他沒有貿然全面整頓財政,避開了統治勢力的「痛處」,改革成功,國富民安於一時。張居正作為一代宰相,為國於民鞠躬盡瘁。

十五、清代名相劉墉:

諸城縣逄戈莊(今屬高密市)人。清乾隆、嘉慶兩朝重臣,官至體仁閣大學士,以奉公守法、清正廉潔、峭直敢諫聞名於世。其書法味厚神藏,有廊廟氣度,是清代最有名的帖學大家,作書喜用濃墨,故世人又稱其「濃墨宰相」。

十六、清代名相曾國藩:

湖南長沙府湘鄉白楊坪人,現屬湖南省雙峰縣荷葉鎮天子坪,清代軍事家、理學家、政治家。他步入仕途後,曾十年七遷,37歲當上二品京官。他奉行「立言、立功、立德」。立言,他著述、家書、日記,廣為流;立功,他挽救了大清朝;立德,他事事以身作則。因此,他除了「一品侯」頭銜之外,還有「中興第一名臣」、「洋務運動領袖」、「聖賢」、「近代史之父」諸等稱謂。

来源:一元一國學網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看中國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本文短網址: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分享到: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評論

暢所欲言,各抒己見,理性交流,拒絕謾罵。

留言分頁:
分頁: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