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企業債臺高筑,一場違約將引發雪崩(圖)

【看中國2013年09月25日訊】據蘇格蘭皇家銀行(Royal Bank of Scotland)中國區首席經濟學家高路易(Louis Kuijs)稱,截至去年底,中國企業債務佔國內生產總值(GDP)比重達113%。這要比2008年的86%「更上一層樓」。摩根大通( J.P.Morgan)認為去年的這個數字是124%,西班牙對外銀行(BBVA)則更是估計這個數字達到130%。

事實上,這些數字都太低了。他們的計算依據是中國官方的GDP統計,而這是一個被嚴重誇大的產出數據。經過對名義GDP進行適當的通脹調整——這一調整的本身就會使中國去年的GDP規模減少1萬多億美元,然後再排除掉那些明顯的數據造假,最後計算出的數字高得驚人,可能逼近155%。

中國的企業債務會引發一場全國性的危機嗎?「債務水平並不是判斷一個國家是否存在嚴重問題的一個充分理據,」瑞銀(UBS)首席中國經濟學家汪濤在7月份的時候曾如此表示,「問題在於這個國家能否承受這些債務,從目前來看,中國具備這個能力。」

到目前為止,汪濤的觀點是對的。然而經過簡單的數學計算可以看出,中國很快將迎來一波企業債務違約巨浪。正如香港《南華早報》的湯姆•霍蘭德(Tom Holland)所指出:「中國企業的資產負債狀況正發出危險的信號。」具體地說,據霍蘭德報導,市場研究公司Forensic Asia的吉列姆•塔洛克(Gillem Tulloch)指出,根據銷售額,中國最大的1,500家上市企業的債務是他們每年營運現金流的大約七倍,而健康的水平大約是三倍或者四倍,他表示,超過六倍就變得危險了。

此外,中國企業的狀況一直在急劇惡化。2012年,企業部門的淨負債是淨利潤的29倍,相比2011年的10倍大幅上升。

隨著利潤下降和債務的增加,中國企業償還債務的能力將迅速惡化。自由現金流已經處於嚴重的淨流出狀態,在亞洲這是「非常罕見」的事情,只有在1997年金融危機之前的幾個月出現過。

一直關注「鬼城」的分析師們認為中國的債務危機將爆發於眾所周知的地方政府融資平臺(LGFVs)。不過,現在他們逐漸意識到中國的企業,無論是龐大的國有企業還是小型民營企業都可能成為引爆危機的導火索。

中國的鋼鐵行業是國內面臨困難最多的行業。中國已然佔到全球鋼鐵產量的66%,卻還在舉債4,900億美元大建廠房。北京,已經陷入建設過度。中國目前過剩的鋼鐵產能高達3億噸左右,幾乎是歐盟總產量的一倍。

不可避免的產能過剩已經導致債務違約,但目前還只是發生在鋼鐵行業的外圍。鋼材貿易商,特別是江蘇省的鋼貿公司,已經發生無力償還債務的情況。中信信託有限責任公司(Citic Trust Co.)在今年4月份對未能還本付息的一隻鋼鐵相關信託的債務進行了拍賣。

乍一看,對大型鋼鐵企業倒閉的擔心似乎是杞人憂天,主要是因為該行業長期以來都得到中國政府大力支持。誠然,李克強總理是主張關閉那些效益差、盈利能力弱的鋼鐵廠,但是大多數觀察人士認為,他的倡議除了會使一兩家小工廠倒霉外,不會取得多少成果。畢竟,他的前任也曾試圖淘汰過剩產能,但因為地方勢力的抵制而慘敗。

考慮到這一切,即便像中國冶金工業規劃研究院副院長李新創這樣帶著官方身份的人也認為,由於企業無法進行再融資,一年內將至少出現一宗違約。

一些人認為,鋼鐵行業內一些大企業倒閉將會引發多米諾效應。這似乎很難想像,但是世界上最大的太陽能電池板製造商——尚德電力(Suntech Power)的主要子公司在今年3月份遞交的申請破產就預示了鋼鐵行業會發生的事情。這份破產申請就是一個警告,是因為尚德所在的太陽能電池板行業,就像鋼鐵一樣,也是得到中央政府大力扶持,才會導致大規模產能過剩。在整個中國重工業,鋼鐵和太陽能存在的問題明顯很普遍。煤炭和電解鋁行業的企業現在看起來尤其不堪一擊。

分析師們因而對此焦慮不安。標準普爾駐香港分析師李國宜(Christopher Lee)預計,在未來半年到一年的時間內企業債務違約案例將增多。摩根大通經濟學家朱海濱指出,企業債務是這家公司 「擔心的頭號問題」。「衰退不可避免,」Forensic Asia的塔洛克說道。「中國必須經歷經濟收縮來清理產業系統。」

一直以來,中國的技術官僚都能夠避免這類系統清理式經濟收縮。按照國家統計局的數據,上一次發生這種事情還是在毛澤東去世的1976年。事實上,中國經濟在上世紀九十年代末也曾經陷入衰退,而眼下它即便還沒有陷入衰退,那也已經處在衰退的邊緣。

當前,為了避免經濟收縮,李克強已經指示中國央行向經濟系統注入大量資金。6月21日,中國央行開始秘密注入流動性——而且這種做法以公開和秘密的形式一直維持到現在。

如果官方統計數據準確的話,那麼政府似乎就沒有必要注入流動性。但是作為中國政府臉面的大型工業企業正面臨資金短缺,用諸如銀行承兌匯票來取代現金償還他們的債務。銀行承兌匯票本質上是本票。據英國《金融時報》(Financial Times)報導,上海一家汽車零部件企業大約三分之二的應收賬款都是用這種方式支付的。因此,這家公司沒有現金來付給其供應商。《金融時報》展示了一張面額100多萬元人民幣的承兌匯票,它來自吉林省一家汽車公司,而且已經被重複使用過了一次。

這種行為已經迅速蔓延開來——2008年未償付匯票的總金額只佔中國GDP的3%,但去年這個數字上升到11%。在一個實際利率飆升的環境中——企業平均要支付大約8%的利息,遠遠高於兩年前的0%——想要引發一場從一個省到另一個省、一個行業到另一個行業的雪崩,只需要讓一家公司在一條支付鏈中發生違約便足矣。

(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
本文留言

近期讀者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