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字趣解(圖)
【看中國2013年09月23日訊】「茶」之一字,古有荼(cha、tu)、檟(jiǎ )、苦(kǔ)、荈(cha、chuǎn)、蔎(she)、茗(ming)等諸多寫法,除「荼」為多音多義外,余皆指茶。
「茶」字,首見於唐朝典籍《本草》一書。是由「荼」字演化而來,唐玄宗時期的《開元文字音義》一書,將「荼」字減去一筆,定為單一的「茶」字。初「荼」字與「茶」字通用,但茶聖陸羽在撰寫《茶經》之時,已一律用「茶」字。茶樹本為木本植物,將原來表示茶的「荼」字,減去一畫,改「禾」為木,使之更名副其實。這一筆之改,可謂改得恰到好處。因此在中唐以後即公元九世紀中葉,人們普遍採用「茶」字。現代除統一用「茶」字之外,間有用「茗」字言茶,但與歷史上所謂「晚採為茗」的含義完全不同,在用到「茗」字的場合,皆帶文雅別緻之意。
秦朝以前,茶無統一名稱。至漢代時開始借用荼字,其音出自四川方言。古時四川對茶有兩種叫法,蜀地方言為「苦荼」,巴地方言為「葭」。
西漢名家司馬相如(公元前179∼前118年),是漢武帝時的西南夷通,他在公元前130年撰寫的《凡將篇》是一本啟蒙字書。《凡將篇》重要之處在於其最早將茶名「荈詫」列出,並以藥用的性能與其它藥材並列在一種啟蒙讀物中。「荈」字,正是他根據巴人對茶稱呼的土音,以官方正音近似的荈字加上草頭創造出來的稱「茶「的專用字;為了使大家知道正確的讀音,以「詫」字注音,這就是現在的茶音由來。
荼:是古代用得最多的表示茶的字,古時「荼」字是多音多義字,不專門表示茶。「荼」字,最早見於《詩經》。《詩經•鄴風•谷風》中有「誰謂荼苦,其甘如薺」之句,最早明確「荼」字包含有茶的意義的是《爾雅》,東漢許慎在《說文解字》中也說:「茶,苦茶也。」「荼」即今之「茶」字。
茗:是雲南地區的「茶」之土音,約在東漢時期始用於茶,為茶的雅稱。
檟(ji ǎ):是從木的古「茶」字,指茶樹。
荈:從草,是專指晚採的茶葉。
蔎(she):是古時四川西部對茶的俗語。
中國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之一,中國文字極富象徵性意義,自「茶」字普遍使用後,古代文人對茶字有不少趣解。
1「茶」字來龍去脈:古代稱「茶」為「荼」,何時少了一筆的呢?那是在唐代開元年間,編了一部《開元文字音義》由唐玄宗作序,書中改「荼」為「茶」。皇帝代序的書誰還敢不遵照執行?經過一段混用時期,「茶」便完全取代了「荼」字。陸羽撰寫《茶經》時,一律寫作「茶」。
2 以「茶」字象徵長壽:茶字以草字頭,與「廿」相似,中間的「人」字與「八」相似,下部「木」可分解為「八十」。「廿」加「八」再加「八十」等於一百零八歲。所以把一百零八歲的老人稱為「茶壽老人」。久而久之,許多人便將「茶」字代表長壽。
3 讓「茶」字回歸自然:「茶」字由草字頭、「人」及「木」字三部分構成,「人」字在草字頭之下,「木」字之上,意為人在草木間,孰能不喝茶,也表示引導人類回歸大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