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屁股上的車牌號(圖)

【看中國2013年09月13日訊】《笑傲江湖》第二十四回,講到令狐沖與恆山群尼吃過午飯,沒錢買單,只好學秦瓊賣的故事,拿坐騎換飯錢:

令狐沖道:「鄭師妹,你和於嫂牽一匹馬去賣了,官馬卻不能賣。」鄭萼答應了,牽了馬和於嫂到市上去賣。眾弟子掩嘴偷笑,均想:「於嫂倒也罷了,鄭萼這樣嬌滴滴的一個小姑娘,居然在市上賣馬,倒也希罕得很。」

讀過這一回的朋友都知道,那官馬是令狐沖等人搶來的,搶來的東西不敢賣,自然是怕別人認出來;然則群馬混雜,連分個公母都要俯身查看,別人怎麼能認出來哪匹是官馬呢?答案是:官馬身上有記號。

翻開艾納道人的《豆棚閒話》,某大盜騎官馬攔路搶劫,被一老者制服,那老者舉刀一揮,將大盜坐騎的尾巴割下來,「拿了馬尾烙印到道裡報了。實時查出,乃是××的馬。」假定這段描述符合歷史事實,那麼它能說明三個問題:第一,在古代某個時期,官馬身上有烙印;第二,這烙印烙在馬尾上;第三,每匹官馬的烙印都是獨一無二,藉助該烙印不僅可以識別該馬的身份,還可以找到該馬的歸屬。這麼一來,古代的馬有似於現代的車,馬尾巴上的烙印就是車牌號。

我們對上述假定作一探討。按秦朝《廄苑律》,秦時官馬要烙印標記,登錄造冊,並定期上報數目;按王夫之《船山全書》,漢代馬政有「烙尾印」的職責;翻查唐、宋、明、清歷代正史中的《兵志》,都有給官馬打烙印的記載。也就是說,在整個封建時期,官馬身上的烙印一直是揮之不去的。但是,要說烙印烙在馬尾巴上,這又違背我們的常識,因為馬尾巴的表面積很小,又覆了厚厚一層毛,很難把標記烙上去,即便烙上去了也瞧不清楚;如果剃光了再烙,那就很不雅觀。想像一下,神駿非凡如關雲長之赤兔馬,日行千里如秦叔寶之黃驃馬,後面都拖一條光禿禿的大香腸,該有多難看。

《元史·兵志·馬政》裡記載道:「馬之群,或千百,或三五十,左股烙以官印。」由此可見,官馬烙印的地方並非馬尾巴,而是馬屁股(至少在元代是如此)。《豆棚閒話》的作者艾納道人可能沒見過官馬,望文生義,把「尾印」當成了馬尾巴上的烙印,事實上,「尾印」是指馬屁股上的烙印,這個叫法至今流行,經營過馬場的朋友可以證實。

屁股上烙完這尾印之後,官馬就非同一般的馬了,它像今天的公車那樣享有諸多優惠。鐵木真召丘處機去漠北,在旨意裡劈頭就問:「丘神仙,沿路好的鋪馬得騎來嗎?」鋪馬是半軍事化的官馬,可以想見,丘處機跨上鋪馬,在黃沙漫漫的國道(元代稱作「官道」)上疾馳,途經收費站(元代官修的津渡、河橋大都收費)時,人家讓下馬交費,丘處機鼻子裡哼一聲,調轉馬屁股,亮出來一個大大的「傳」字(鋪馬的尾印),於是順利通行。

本文留言

近期讀者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