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

民族劣根性不改 豈能與魯迅告別

 2013-09-06 08:19 桌面版 简体 打賞 3
    小字

【看中國2013年09月06日訊】內地新版中學語文教科書大幅減少魯迅作品,初一教材僅存的魯迅作品《風箏》也被刪除了。其餘多個版本教材中魯迅的作品也有不同程度減少。官方所持理由是「生澀難懂,學生不好學」、 「魯迅的文章與時代脫節」、「文章所體現的思想是社會的陰暗面,與社會主旋律格調不一致」。表面上冠冕堂皇,實際上不值一駁。

教育本來就是灌輸知識,如果教材以學生好惡為依歸,還要學校做什麼?教科書選何作品,由道德和文學價值決定,不能一味迎合學生口味。更何況,「生澀難懂」只是相對而言,《詩經》、《離騷》、《楚辭》比魯迅文字更難懂,如果一概刪除,學生怎樣學習傳統文學?

「與時代脫節」的理由也很荒謬。中華民族五千年文明史一脈相承,魯迅作為「五四」先進文化的旗手之一,其作品及其思想始終走在時代前沿,為何時至今日,反而落伍了呢?難道今日莎士比亞在英國、托爾斯泰在俄羅斯、馬克吐溫在美國也有如此遭遇?

愚民教育 後患無窮

在當局看來,魯迅對社會、人生、國民劣根性的深刻批判,以及對邪惡勢力不屈服的硬骨頭精神,與當今和諧社會並不「和諧」,必欲剔去而後快。魯迅雜文如匕首投槍,用辛辣筆觸無情揭開人世間光鮮無比的外衣,對於權貴精英來說,如果魯迅復活,他們將如芒在背。而且魯迅的骨頭最硬,沒有絲毫奴顏和媚骨,因此從來不為統治者喜歡。如今要實現中國夢,不再需要鬥士,「痛打落水狗」的魯迅精神難逃被冷落的命運,改造教材刪除魯迅作品再正常不過。

當局將魯迅作品淡出教科書,讓魯迅的批判精神和風骨遠離年輕一代,處心積慮,實在是可悲之舉。誠如郁達夫所言,「一個沒有英雄的民族是可悲的民族,而一個擁有英雄而不知道愛戴他、擁護他的民族則更為可悲。」 事實上,魯迅先生的文章以抨擊民族劣根性為要旨,其筆下人物形象並沒有隨著社會的發展消失,反而有許多劣根性和「臭毛病」愈演愈烈。如孔乙己、阿Q、假洋鬼子、小D、王胡、祥林嫂、華老栓父子,以及眾多看客,在現實生活中比比皆是。他們不但沒絕跡,還成群結夥地活躍在當今社會舞臺。

這些年中國亂象頻仍,社會價值觀紊亂,事不關己高高掛起的鴕鳥心態、精神勝利的阿Q精神、自以為是的醜惡嘴臉,這些中華民族劣根性仍然遺毒天下,不用魯迅的投槍和匕首加以剿殺,難道任由它們繼續壯大嗎?當局將魯迅作品淡出教材,實際上是推行愚民教育。

(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
来源:東方日報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看中國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本文短網址: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分享到: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評論

暢所欲言,各抒己見,理性交流,拒絕謾罵。

留言分頁:
分頁: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