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老金「並軌」難行,公務員是最大障礙?
【看中國2013年08月21日訊】機關事業單位人員與企業職工養老金「雙軌制」一直是社會各界關注的焦點,但改革一直躑躅不前。對此,「‘並軌’最大的瓶頸是機關事業單位人員擔心待遇會降低。」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社保中心主任一針見血地說。(8月7日新華網)
鄭秉文的這番「斷言」貌似有理,因為現行社保制度對公務員最有利:一者,企業職工繳費拿錢少,機關事業單位人員不繳費拿錢多;二者,公務員退休金高。有數據顯示:機關事業單位養老金的中位數為24000元,企業養老保險金的中位數為18000元,兩者差距明顯。
顯然,養老金一旦「並軌」,「受傷」的肯定是機關事業單位工作人員。公務員有其自身的利益訴求,他們反對甚至阻撓養老金「並軌」,在情理上無可厚非。一項政策的醞釀、出臺,原本就是各階層、各利益方利益訴求博弈的結果,養老金是否「並軌」,公務員這一群體不可能「沉默」。
公務員有訴求,企業職工有訴求,農民也有訴求……所謂博弈,就是在各種利益訴求中尋求「平衡點」,兼顧各方利益。我相信,支持養老金「並軌」的社會群體、人數毫不遜色公務員;其呼聲之急、之高也絕不亞於公務員。養老制度,事關每一個人的切身利益;民意,則是左右政策規定的「發動機」和「方向盤」。所以,論力量、論公平,論民心向背,公務員都不應該成為養老金「並軌」的最大障礙。
或許有人說,公務員群體是既得利益者,是政策的制定者、決策者,養老金是否「並軌」,權力圈之外的其他社會群體的「話語權」式微,所以,公權部門在制度設計和決策時,往往難以割捨自身現有的利益,對養老金「並軌」人為阻撓。
這樣的擔心並非杞人憂天。上世紀90年代,很多事業單位進行了養老制度的改革,但「被改革」群體牴觸情緒很強烈,最後成了「半拉子」工程。2008年2月,國務院確定在山西、上海、浙江、廣東、重慶5省市先期試點,與事業單位分類改革配套推進。5年過去了,試點有「點」無「試」,紋絲不動——養老金「並軌」遇到了一堵牆,改革寸步難行。
其實,養老金「並軌」難行,公務員擔心待遇低而成最大障礙只是假象——真正阻撓改革的,不過是那些掌控決策權的部門和握有重權的極個別公務員而已。在改革時,他們難以跳出自身利益的窠臼,所以,在民意徵求中,會刻意盲聽、罔顧更多社會群體的利益和訴求。公務員擔心待遇會降低,只不過是某些人以此作為阻撓改革的「擋箭牌」而已。否則,其他利益群體的聲音咋不去顧及?
但是,歷史的車輪是不可扭轉的,養老金「並軌」是大多數人的訴求,是社會公平正義的彰顯,也是歷史發展的必然,人社部副部長胡曉義近日表示——養老金「並軌」方向明確。
方向明確,但時間表在哪?改革的路徑在哪?這也是公眾所擔憂的。若要僭越特定群體權力的羈絆,若要讓養老金改革踩著「平衡點」前行,考慮中國的「國情」,我認為基本的路徑有三個:一是將養老金「並軌」改革權交給全國人大,由人大決定改革思路和方向;二是,由中立的社會第三方制定可行性方案,最終由人大票決。三是,「並軌」改革要有「最頂層設計」……唯有這樣的改革路徑,才能拋開利益攸關人的權力羈絆,才會有時間表,才會有前景和希望。
改革,哪項改革沒有難度?養老金「並軌」概莫能外。最近有評論說得好:養老「並軌」改革關係社會公平,再難也得往前推。所幸有關方面最近指出,「養老‘並軌’正在進行頂層設計」,何時「並軌」?我們願意善意期待,只是時間別太長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