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啃老族」說「不」(組圖)
「孝子家長」應放手
【看中國2013年08月09日訊】(記者穆笑晨編譯報導)目前,社會上有所謂「啃老族」,即已經長大成人,卻還賴在父母家裡,茶來伸手飯來張口,有的還花著父母的銀子。為兒女包辦一切,過度「孝順」子女的「孝子家長」們,把「幫孩子」和「愛孩子」混為一談,是造成孩子長不大的第一原因。
美國哈佛大學心理學家韋朗特曾長期追蹤一組青少年,發現童年時期較常做家務的孩子,日後人際關係較好、更樂觀,成年後獲得高薪工作機會的可能性高四倍,失業可能性則低了十五倍。
日本小學從五年級開始到高中,每年要上六十個小時的「家庭課」,階段性的為下一代打下生活自立的基礎。
那麼做家務到底有哪些益處呢?
1、課本知識不再遙遠
如在燒開水的過程中,除了煮好水外,思考「水的沸點是多少?為什麼水開前會有大量氣泡?蒸氣是水的另一種形式?」,以及「哪個溫度的水沏茶比較香醇?」,不僅讓課本知識不再遙遠,更讓知識成為生活中可以應用的能力。
2、建立自信
看似微不足道的生活自理能力,背後卻會牽涉孩子的自信心與同學的關係。比如在分組時,若有人特別容易弄翻東西,除了自信打折扣外,在團隊中也會顯得退縮。
(網路圖片)
3、增強責任感
孩子有渴望獨立做事的本能。兩三歲的孩子就知道堅持「自己」爬樓梯,如果家長幫助他,他會重新來過,很多家長對類似的現象也許依然記憶猶新。固定分擔家務的孩子,自我管理和約束的能力較強,責任感也在無形中獲得強化。例如:當孩子在做倒飲料的工作時,必須學著對自己有所要求,在特定時間內暫時放下想做的事,先去完成該做的事。以便達成目標,孩子可累積貢獻一己之力的成就感,對這個家也才會有感情。
4、適應能力較強
做家務是一種替對方著想的行為。習慣幫忙家務的孩子,對事物感受力較好,在學校的適應能力也比較強;善於觀察,也容易培養出預測因果關係的能力。例如:要完成任務該做些什麼?怎樣的次序?這都有助於發展出一套自我監控的策略。
5、提升解決問題的能力
父母在學著放手、讓孩子自行處理生活事務的過程中,孩子可能面對無法預期的困難,孩子必須學會堅持下去,無形中增強了對挫折的忍耐度,並主動思考如何解決問題。
6、對時間的管理能力
做家務也能增強對時間的管理能力,如半小時內必須辦妥兩件事,應先做哪件事?怎樣的步驟最有效率?遇到問題時,該找誰幫助?都是絕佳的練習機會。
既然讓孩子做適當家務好處多多,那麼從多大開始呢?孩子一歲半,就可以交付他簡單的小任務,例如撿玩具、沖馬桶;三到四歲,可讓他自製簡單的三明治、用安全剪刀剪下折扣券;低年級可整理書包、擦桌子、擺碗筷;中年級可掃地、整理書桌;高年級可挑菜洗菜、縫鈕釦等。
總之,孩子總有一天會長大,家長期待孩子十幾年後,成為可擔當責任的人。那麼就要學會放手,降低期望與標準,趁暑期鼓勵孩子做家務,為孩子真正長大與獨立創造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