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始之美 中國古代最短的詩歌
【看中國2013年08月04日訊】詩句中流露著原始人對自己學會製造狩獵工具的自豪和喜悅,也表現了狩獵勞動的緊張、活潑和愉快以及原始人要求獲得更多獵物的渴望。
斷竹,續竹;
飛土,逐宍。
這是保存在《吳越春秋(卷九)·勾踐陰謀外傳》(東漢趙曄著)中的一首原始勞動歌謠,題目叫《彈歌》。這首歌謠僅8個字,是中國古代現存的最短的詩歌。
斷竹,指把竹子斷開。續竹,指把竹子綁接起來,製成彈弓。飛土,指發射土做的彈丸。逐宍,逐,是追逐的意思;宍,古「肉」字,指禽獸之類;逐宍,就是追捕禽獸的意思。全詩可譯為:「砍伐野竹,製成彈弓;發射彈丸,追捕獵物。」
這首歌謠反映了我國遠古漁獵時代人民的勞動生活,描寫了他們砍竹、接竹、製作彈弓,併發射彈丸捕獵禽獸的全過程。相傳它是黃帝時代的歌謠,雖不可信,但它的語言淳樸、自然,概括力極強,以非常簡短的詩句真實地描繪了一幅原始先民狩獵圖。砍竹製作彈弓,用土製成彈丸,狩獵工具如此原始、簡單、落後,說明當時生產力水平極其低下。從狩獵工具、方式及手段來看,毋庸置疑這是一首地道的原始獵歌。詩句中流露著原始人對自己學會製造狩獵工具的自豪和喜悅,也表現了狩獵勞動的緊張、活潑和愉快以及原始人要求獲得更多獵物的渴望。
由於狩獵工具十分簡單、落後,依靠個人的力量想戰勝凶禽猛獸,獲取獵物是不可能的,因此原始人狩獵大多以集體活動的方式進行。在集體狩獵活動中,為了互相配合,協調行動,鼓舞士氣,原始人就一邊狩獵,一邊隨口唱出了與狩獵密切相關的歌謠。而當時尚未出現文字,他們只能在口頭上歌唱,或集體同唱,或不約而同地唱和。這次狩獵唱,下次狩獵也唱,以至代代傳唱。直至文字出現以後,這種原始勞動歌謠才少數被記錄下來,得以保存。《彈歌》也是原始人在狩獵過程中集體創作的一首口頭歌謠,它正好體現了原始勞動歌謠集體性、口頭性的特點。
從表現手法上看,這首歌謠巧用省略,妙用動詞。雖只簡短的八個字,卻包容了從製作工具到獲取獵物的全過程,十分成功地再現出狩獵的勞動場面。不僅每一句的主語「我們」都省略,更主要的是場景之中以及場景之間的次要過程也省略了,給讀者留下比較豐富的想像空間。比如,歌中沒有交代「斷竹」後怎樣削竹、去葉、破竹成片,從畫面組接來看,從「斷竹」到「續竹」,中間有所省略。此歌每句以一個動詞帶出,使畫面富於動感,洋溢者狩獵勞動的情趣,且容易喚起人們對「斷」、「續」、「飛」、「逐」動作前後過程的聯想。
這首歌謠,每句二言,二言一拍,節奏簡約、明快、緊湊、短促。句句押韻,一韻到底,韻律和諧、鏗鏘、激越。這種節奏和韻律體現了這首歌謠的原始音樂美,也非常自然地適應了原始人緊張、活潑、熱鬧、愉快的狩獵勞動。由這首詩來推斷,我國古代在四言詩之前應該存在過二言詩的發展階段。周代《詩經》以四言二拍句式為主的詩體,就是在原始歌謠二言一拍句式的基礎上繼承並加以發展而形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