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右不是的年代:文革時的荒唐故事

【看中國2013年07月27日訊】在1978年6月《人民日報》的顯著位置上,同時發表了兩篇大稿。一篇標題是:《評「四人幫」的極「左」》。文章大概意思是痛批「四人幫」在「文革」中是「形左實右」。我從小就對這等政治術語總是方向感很差。根據自己當年的記憶,確實知道「四人幫」特左,但又如何「實右」了?卻完全搞不懂。

之後另一篇評論標題是《「推卸術」小議》。口氣非常嚴厲,好像還在不點名批判某位當年的高層領導,說他在「四人幫」時期就很不積極。到「四人幫」被打倒了,仍然一副逍遙態度。那評論的意思很明顯:不許領導幹部「不革命」!

「文革」時期也太注意「左」或「右」了,而且一陣批判「極左」,一陣又轉風向,開始批判「極右」。結果是多少年下來,讓一般人弄得「左」「右」不是。我很清楚地記得,當年父親供職的機關裡,有個人原名叫「×永右」。「文革」一來,趕緊改名叫「永左」,而且還因此得到革委會特別表揚,說他是「大義滅名」。到「文革」剛一結束,他又改回名來還叫「永右」,可之後又開始批極右。這一次他做得比較絕,乾脆去派出所改戶口本,從此就叫「永中」了。讀者莫笑,我這真不是講段子,就是那時發生在我身邊的真人真事。

父親當年先在北京文化機關裡被「右」著、之後又送到五七干校,照樣一直生活在左右不是的殘酷鬥爭當中。而我下鄉雖然遠在東北兵團,但農村的「文革」也是不允許當中間派的。因為種種運動一直都在無休止地進行,作為個人,也只能在說假話,表面行為上把自己裝得特別「革命」,而且要是誰表現得不左不右,還會有人在旁邊使勁推搡著你必須「繼續革命」。因此,當時有一位歲數稍長的知青悄悄跟我說過:「千萬別右,口頭永遠都打左滿舵!你就能保證一輩子不犯政治錯誤。」

在我們連隊裡,當時有個哈爾濱知青名叫田永清。他平時為人誠實、勞動積極、團結人也很好,可他就是對種種「階級鬥爭」,還有對入團入黨,態度不是特別積極。於是連裡的團組織,就老有人找他「談心」,一方面承認他勞動先進、為人踏實;另一方面又使勁批評他思想落後,所以非要他以「革命」行動向團組織靠攏。可那田永清偏偏就「犯軸」,甭管團幹部怎麼找他談,他就不肯承認自己落後,而且他公開表態,說自己距離團員要求還差得很遠,所以先不入也罷。

當時連裡催促小田進步的,是一個特會投機的北京知青小奇,他先在領導身邊當一個通訊員,後來因為會拍會哄深得領導信任,又入團又入黨。所以只為表現自己有工作業績,他就纏住田永清使勁談心。終於有一次,那投機知青真把小田給談急了,當場就翻了臉還把他給罵走了。

數年之後,我有一次在哈爾濱又見田永清,說起之前那段被人催促進步的歷史,他笑一笑說:「那小奇,我最瞧不起的就是他了,見風使舵,投機取巧。衝他,我就不進步!」

本文留言

近期讀者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