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與國際民航 臺灣「需要中國的善意」
【看中國2013年07月19日訊】臺灣駐美代表金溥聰告訴媒體,臺灣參與國際民航組織(ICAO)需要中國大陸善意回應,惟如果臺灣參與這種非政治性組織還遭到北京當局打壓,勢將激起臺灣人民反感。
美國總統歐巴馬上週簽署法案,支持臺灣以觀察員身份參與國際民航組織大會。這項大會每3年舉行一次,下一次訂今年9月在蒙特婁召開。稍早,美國聯邦參議院及眾議院相繼通過這項法案。參議院在口頭表決時,以無異議過關。眾議院則系以424比0通過。
美國國會審議階段,未關中國方面公開表態。歐巴馬簽署後,中國外交部發言人華春瑩說,中國「堅決反對任何外國政府、組織或個人插手」,並表示中國政府「已向美方提出了嚴正交涉」。中國國務院臺灣事務辦公室發言人楊毅稍早也說,「外國勢力的介入於事無補,只會讓事情變得複雜化」。
臺灣擴大國際參與 「需要中國的善意」
針對中國政府此一態度,金溥聰說,臺灣參與國際組織確實「需要中國大陸善意回應,空間才會更大」;不過「如果大陸方面擠壓臺灣空間的話,也會引起臺灣人民的反感」。
金溥聰在華府雙橡園與媒體茶敘時提到這個議題。他回應媒體提問時說,臺灣爭取參與國際民航組織,「這不是臺灣自己的問題,而是關係國際飛航安全的問題」;美國的支持不僅基於國際飛航安全,也是預防未來發生意外,「由專業角度上支持臺灣參與ICAO」。
他說,國際民航組織不是政治性的機構,「是專業性的組織,在這樣一個組織中,如果還打壓或者是擠壓臺灣的空間,我覺得臺灣人民會有反感。我們希望大陸在我們參與國際民航組織這件事情上能夠釋放出善意。」
金溥聰是中華民國總統馬英九的長期政治盟友,被視為可以精準傳達馬政府的理念。他說,北京的態度是很關鍵的因素,不過「臺灣在ICAO這件事是非常單純的,例如飛航情資交換的專業議題。」他具體指出,每年通過臺北飛航情報區的有120萬個班次,旅客超過4千萬,「這樣的問題不是臺灣自己的問題,而是關係到國際飛航安全的問題。」
中國方面的反對,究是反對臺灣參與國際民航組織,還是反對美國涉入此事,目前並不明朗,金溥聰表示他不宜揣測。
「加入」或「參與」存在嚴格區分
根據美國在1994年完成的《對臺政策檢討報告》,對於不以主權國家為會員資格的國際組織,例如亞太經濟合作會議(APEC),美國支持臺灣取得會員資格,即「加入」;至於須以主權國家為會員資格的國際組織,例如聯合國及聯合國旗下的國際民航組織等機構,美國鼓勵臺灣有意義的、適當的參與,目的使臺灣的聲音得以在國際場合被聽聞。
歐巴馬簽署的法案,是支持臺灣在國際民航組織的大會及其後相關會議、活動及機制等取得觀察員身份,即美國所說的「參與」,並非支持臺灣「加入」成為會員。
中國國台辦說,有關臺灣參與國際組織活動,中國的立場很明確的,也是眾所周知,就是「在不造成‘兩個中國、一中一臺’的前提下,可以透過兩岸務實協商,做出合情合理安排。」
歐巴馬簽署法案時也特別指出,他將依據憲法賦予的外交許可權與美國的「一個中國政策」採行最合適的方案,以達成臺灣參與ICAO之整體目標。他表示,美國的「一個中國政策」迄無改變。
美國國會曾通過法案,支持臺灣以觀察員身份出席世界衛生組織(WHO)的年會(WHA),是項法案並由小布希總統簽署成為法律。在國際支持及中國政府的善意回應下,臺灣自2009年起,每年出席此一大會。
國際民航組織與世界衛生組織的性質類似,都是聯合國之下的專門機構。美國支持臺灣參與國際民航組織,態度也與過去支持臺灣參與世界衛生組織時相彷。